开放大潮,奔涌向前。
地处湘南的郴州,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却总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坐标。
从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先行探索,到如今建设“开放发展排头兵”的誓言——这座曾经以矿产为标签的城市,正以“融湾向海”为笔,在新时代的蓝图上重新书写身份。
风,从南边吹来,从世界各地吹来。郴州人推开山门,把“内陆”二字甩在身后,在奔涌的开放大潮中,驶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航线。
山海携手的郴州速度
汽笛长鸣中,满载石墨的列车从郴州陆港出发,通过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直抵越南胡志明市。
与此同时,来自尼日利亚的萤石矿从阿帕帕港启程,经南沙港转乘火车运抵宜章工厂。
这场跨越山海的“速度革命”,背后是郴州以“四区一港”(郴州自贸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郴州陆港)联动为引擎,织密立体交通网的硬核实践。
从陆港到空港,交通建设的“郴州节奏”持续加速:郴州北湖机场“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专线年吞吐量突破50万吨,“郴州味道”“郴州智造”借空港之力,走向全球;规划中的安资乐高速公路,将串联起安仁稻田公园、东江湖等景区,勾勒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黄金通道”。7条湘粤非铁海联运线路贯通南北,与高速、航空形成“铁公空”联动的物流网络,共同构成开放发展的动脉系统。
立体交通网络的成型,直接推动了开放能级的质变: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外贸占全省的比重由6.93%提升至9.4%,外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53%提升到21.5%。
这座曾被“山门”环抱的内陆城市,正用一条条开放通道,将“临粤”的地理标签,改写为“融湾向海”的生动答卷。
双向奔赴的经济密码
清晨的宜章县,菜农将带着露水的菜心打包装车,中午这些新鲜蔬菜便能端上广州市民的餐桌。
看似寻常的“从田间到餐桌”,藏着郴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硬核实力。
目前,郴州累计建成25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更让郴州农业在对接高端市场中实现提质升级。
这场双向奔赴,更体现在产业协作的深度融合中。作为郴佛对口协作的创新成果,“湾区总部+郴州基地”“湾区总装+郴州配套”模式,让郴州从产业承接者跃升为配套参与者。
依托有色金属、锂电等六大主导产业,郴州每年新引进的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80%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与市场的精准对接,让“郴州智造”深度嵌入湾区产业链。
产业的齿轮紧密咬合,双向奔赴的触角更延伸到生活体验的交融。郴州独特的山水人文魅力,正让这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心中的“后花园”。
“周末房间要提前一个月订,广东客人最爱雾漫小东江和农家菜。”民宿老板王芳的话,道出了两地游客与目的地的双向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在郴州找到了“诗与远方”,郴州则在文旅互动中收获了发展红利。
数据印证着这份默契:每年来郴的外省游客中,超70%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郴州更连续多年获评“广东人最喜爱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改革创新的发展答卷
10天签约、100天过渡厂房首台机组下线、177天新厂房竣工投产——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郴州速度”,是当地“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的生动注脚。
这项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改革,打破“先批后供”传统流程,将六大分散审批环节整合协同,项目落地周期缩短55%,企业用地成本减少30%,成为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落户的“强磁场”。
改革的触角不止于此。
2023年,全国首个除广东外的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在郴州成功落地。依托“金关二期”智能卡口和电子关锁技术,实现湘粤港三地海关监管互认和物流无缝衔接,货物一次查验即可全域通关。
这项针对跨境贸易的“小切口”改革,让“郴州造”在对接国际市场时“秒级响应”,成为开放发展的“大通道”。
从要素保障到服务优化,改革的深度持续拓展。
全省首个营商环境局的成立,将“企业视角”贯穿改革始终:“企业家沙龙”听诉求、“两员服务”解难题,让“身在郴州、办事无忧”从口号变为企业真实体验。
而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经验,郴州自贸片区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5年间诞生29项全国全省首创成果,改革的“组合拳”层层递进,让开放活力持续迸发。
夕阳下,郴州陆港依然灯火通明,开往世界各地的班列,不仅运送着商品。这座城市早已将“向海而生”的信念,写进了每一条开放通道、每一次产业协作、每一份双向奔赴里——未来,更多“山门破壁”的故事正在书写,更多“向海而兴”的篇章即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