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雅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唐博雅,女,2013年2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第十九中学七年级。曾在小学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校内组织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创作背景: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作者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能够在身边,陪伴她成长。乡村振兴的实施,家里的果园实现了她的梦想,当爸爸妈妈都回到家,家才算是真正的完整了;当更多的家庭团圆相守,整个乡村也就活了。
代表作品
乡村振兴灯
照亮回家路
参赛作者:唐博雅(郴州市第十九中学)
指导老师:汪慧敏(郴州市第十九中学)
在我的记忆里,家,是奶奶灶台上飘出的炊烟,是爸爸在田间弯腰劳作的背影,是妈妈在灯下缝补衣物时温柔的低语。我们家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说说笑笑,就是最踏实的幸福。而最近几年,这缕家的温度,正悄悄地和一个宏大的词联系在一起——乡村振兴。
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我们家也曾是这样。爸爸在广东的工厂一干就是十年,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我小时候最怕别人问:“你爸爸在哪?”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不显得孤单。妈妈一边种地一边照顾我和弟弟,家里大事小事都靠她一个人扛。那时的家,像一叶漂泊的小舟,虽有亲情维系,却总少了些安稳。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村里开始推进乡村振兴,政府鼓励发展特色农业,还派来了技术员指导种植优质茶叶和高山蔬菜。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建起了“家庭农场”试点,支持返乡青年创业。爸爸动了心,和妈妈商量后,决定回家乡试试。
起初,我们都担心,毕竟种地辛苦,收入也不稳定。但爸爸说:“在外打工,赚的是钱,丢的是家。现在国家支持农村发展,我想为这个家拼一次。”妈妈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支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学会了用手机上网查农技知识。
从那以后,我们的家变了。爸爸不再远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去果园施肥、除草;妈妈则负责采摘和选果,还学会了用直播卖货。我和弟弟也成了“小帮手”,周末帮着打包、贴快递单。虽然忙,但家里笑声多了,饭桌上的话题也丰富了——不再是“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而是“今天的订单又增加了”“下个月要参加县里的农博会”。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村里组织“最美家庭”评选,我们家竟入选了。颁奖那天,爸爸站在台上说:“乡村振兴,不只是把村子变美,更是让家团圆、让爱回家。”台下掌声雷动,我看着爸爸眼角的皱纹,忽然觉得他比任何明星都耀眼。
我们家的变化,是千千万万个乡村家庭的缩影。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有的开民宿,有的搞养殖,有的做电商。他们带回的不只是技术与资金,更是对家庭的责任与温情。以前空置的老屋被改造成书屋、茶馆,村里的老人不再孤单,孩子们也有了更多陪伴。
学校老师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乡村振兴,正是从一个个“家”的复苏开始的。我深有体会——当爸爸妈妈都回到家,我们的家才算是真正的完整了;当更多的家庭团圆相守,整个乡村也就活了。
如今,每当我走在村道上,看见各家各户灯火通明,听见院子里传来的谈笑声,我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振兴”——不只是路宽了、房新了,更是人心暖了、家团圆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吹进我们这个湘南山村的每一扇门,温暖着每一个家。而我,也愿以青春之名,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让家的灯火,照亮家乡更远的前路。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以“家”为纽带,将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落于生活细节,情感真挚动人。开篇用“炊烟、田间背影”勾勒家的模样,再通过爸爸“外出打工”与“返乡创业”的对比,自然带出政策带来的改变。结尾将家与国关联,点明振兴是“人心暖、家团圆”,立意深刻。全文以小见大,无空洞说教,尽显生活温度。如果写清楚家乡的具体地名就更有可信度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