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瑶
郴州市桂阳县蒙泉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王露瑶,女,13岁,现就读于郴州市桂阳县蒙泉学校。
创作背景:平日里喜欢跟随父母领略家乡的大好风光,对家乡有着独特的情感。而外婆煤灶上飘出的肉香——那一枚枚金黄肉丸,无疑是桂阳孩子最圆的乡愁,于是伏案成文,借一勺滚油,炸出郴山郴水的年味。
代表作品
外婆的炸肉丸
参赛作者:王露瑶(郴州市桂阳县蒙泉学校)
指导老师:陈 梦(郴州市桂阳县蒙泉学校)
郴州的冬天,总是来得温柔。没有北国的凛冽寒风,倒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轻轻地为大地披上一层薄霜。而在我心中,最温暖的,不是阳光,而是外婆厨房里飘出的那一缕缕肉香。
每年腊月一到,年味便悄悄爬上屋檐。外婆也开始在灶台前忙碌起来,炸排骨、炸猪脚、做腊肉……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那一颗颗金黄酥脆的炸肉丸。
外婆做肉丸,讲究得很。她总说:“肉要选猪前腿,带点肥,才香。”她把肉铺在木案板上,手起刀落,咚咚作响。那声音,像是从岁月深处传来,带着家的节奏。外婆的手背爬满了皱纹,手腕处的青筋随着刀起刀落若隐若现,可那双手,却能将肉剁得细如泥,软如云。
“满崽,去打几个蛋来。”外婆头也不抬地吩咐。我连忙拿来一个大盆,问:“打多少个?”“十来个,你看着搞哈。”我一口气打了十五个,蛋壳轻轻一磕,蛋清像瀑布一样滑进盆里。我搅啊搅,手臂都酸了,外婆才笑着说:“好了,像蜜一样黏,就对了。”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炸丸子”环节了。外婆用的是老煤火,铁锅里的油咕嘟咕嘟冒着泡,像是要把一整年的欢喜都炸出来。她戴上围裙,手持那把长柄半圆勺,动作麻利得像变戏法。只见她把肉泥搓成小圆球,蘸上蛋液,轻轻一放,“滋啦”一声,油花四溅,香味扑鼻。那一刻,我觉得整个冬天都被炸得酥酥脆脆的。
一颗颗肉丸在油锅里翻滚,渐渐披上金黄的外衣。外婆把它们捞起,放进大网盆里,像是一网捞起了整个新年的幸福。我忍不住偷吃一个,外皮酥脆,肉馅鲜香,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家的味道。
除夕夜,肉丸被端上了桌。它们不再是刚出锅时的金黄酥脆,而是泡在热汤里,外皮吸饱了汤汁,变得柔软入味。外婆总把最大的一颗夹到我碗里,笑着说:“满崽,吃了外婆的肉丸,年年团团圆圆。”
郴山葱葱,郴水潺潺,而在我心中,最动人的郴味,莫过于外婆那一锅热腾腾的肉丸。它不只是一道菜,更是我记忆深处,最温暖的乡愁。
作品点评
小作者把“外婆炸肉丸”这一极具桂阳年俗气息的场景写得烟火缭绕,香气扑鼻,真正做到了“一道菜写活一座城”。从“咚咚”剁肉声到“滋啦”入油声,从“蛋清瀑布”到“金黄外套”,多感官联动,让读者仿佛置身灶屋,唇齿生香。肉丸的酥脆与软绵,对应的是外婆的慈爱与岁月的温度;一口丸子,一口团圆,结尾“最动人的郴味”自然升华,余味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