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洋
郴州市临武县第六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陈海洋,女,2011年1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临武县第六中学九年级。
创作背景:2024年暑假,作者重访舜峰镇老巷,晨光里阿婆拉制龙须糖的身影、四代传承的故事,还有巷口孩子接过糖时发亮的眼睛,让她心头触动,便想以糖丝为引,把手艺里的坚守、烟火里的温情,连同家乡文化那股不灭的个人事迹都写进文字里。
代表作品
万缕糖丝,一城烟火
参赛作者:陈海洋(郴州市临武县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黄艳晶(郴州市临武县第六中学)
晨雾初散,舜峰镇的青砖老巷便氤氲开一股独特的甜香。循着这缕熟悉的气息,我再次拐进那条窄巷。巷子深处,阿婆的身影沐在熹微晨光里,正将一捧熬得金黄油亮的糖稀,灵巧地缠绕在古朴的枣木架上。千丝万缕的糖丝晶莹闪烁,飞扬流转,竟像极了阿婆鬓边那被岁月染就的银发,在光线下熠熠生辉。
我与龙须糖的缘分,始于去年临武的美食节。喧闹的市集中,一位系着靛蓝头巾的阿婆立于竹编摊后,她的双手如穿花蝴蝶般翻飞起舞。只见一团琥珀色的糖块,在她指间神奇地延展、分裂,眨眼化作万千细密如发的银丝,再被温柔地裹上喷香的花生碎与芝麻粉。那入口即化的酥脆香甜,瞬间俘获了我。“阿婆,把这门绝活教给我,成吗?”我凑上前,满眼期待。阿婆笑了,将一块温热的龙须糖塞进我手心:“丫头,这龙须糖啊,得用三十年的光阴细细熬,慢慢拉,急不得。”
今年暑假,我怀揣着那份向往,决心叩响这甜蜜技艺的门扉。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小院里枣树尚挂青果,案头铜锅洁净锃亮。阿婆正专注地将麦芽糖浆与蒸熟的糯米按古法调和,见我如约而至,她拭净双手,笑容温煦:“来得巧,这龙须糖的魂灵,就系在熬糖时那瞬息的火候上。”
我蹲守在灶膛边,小心添着柴薪。橘红的火苗温柔舔舐着锅底,锅中的糖稀渐渐变得浓稠透亮,泛着诱人的光泽。突然,阿婆一声轻喝:“快!”我慌忙撤出柴火。她眼疾手快,将滚烫的糖液倾倒在抹了香油的冰凉石板上,动作之利落,全然不似古稀之年。待糖块稍敛锋芒,变得温软可塑,阿婆便迅捷地将其挂上枣木架,双臂舒展,富有韵律地牵拉、甩动。糖块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越拉越长,越分越细,最终化作根根纤细透亮的糖丝,在穿堂而过的晨风里微微颤栗,如流云,似银河。
“老早年间,临武人出门闯荡,行囊里总要揣上几块龙须糖。”阿婆一边将轻盈的糖丝卷成精巧的小卷,一边娓娓道来,“甜丝丝的滋味,就是心尖儿上家的念想……”她告诉我,这手艺传到她手里,已是第四代。最难的并非那千丝万缕的技巧,而是守住这份“慢”的定力,耐住这份“细”的寂寞。如今,年轻人如鸟雀般飞向远方的都市,甘愿守着这方小院,沉心学艺的人,已是凤毛麟角……言语间,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掠过她慈祥的眼角。
告别时,阿婆执意将几盒精心包裹的龙须糖塞进我的背包。行至巷口,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踮着小脚,好奇地向院内张望。阿婆笑着招手唤他们过来,将温热的龙须糖分到一双双小手里。金色的阳光穿透那丝丝缕缕的甜蜜,跳跃在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眸中,也温柔地停驻在阿婆饱经风霜却笑意盈盈的脸庞上。那一刻,糖丝仿佛成了连接时光的琴弦,一头牵着古老的技艺,一头系着未来的希望。
在郴州这片沃土上,如龙须糖般珍贵的传统技艺,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嘉禾悠扬婉转的伴嫁歌声里藏着它,永兴银匠千锤百炼的叮当声中锻打着它,汝城夜空下翻腾舞动的香火龙焰火里绽放着它……这些带着手温与心血的匠心传承,是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点点星火。它们汇聚成郴州文化生生不息的璀璨光芒,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也温暖着寻常巷陌里的每一寸烟火人间。那一抔轻盈的糖丝,缠绕的何止是甜蜜?它是时光的馈赠,是匠心的坚守,是游子的乡愁,更是一座古城血脉里跳动的、永不熄灭的温情之火。
作品点评
此文不仅是一曲对濒危传统技艺的深情挽歌,更是一幅描绘人间温暖与希望的明亮画卷。其独特的视角、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完美诠释了标题一抔糖丝,一城烟火的丰富意蕴,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对家乡文化的深厚理解,是本次征文比赛中极具竞争力的上乘之作。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