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643.林财凡 | 郴州市汝城县第四中学教师
2025-09-16 17:11:12

  林财凡

郴州市汝城县第四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林财凡,男,1995年2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汝城县第四中学。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韵,人文千古情

——一位行者的湘南寻梦笔记

参赛作者:林财凡郴州市汝城县第四中学

遇见这座名为“郴”的古城,方能真正懂得“郴”字独有的意境——林中之城,山水为骨,人文作魂。

山水开卷:天地泼墨的丹青长廊

郴州的山,是大地挥毫的狂草。高椅岭的赤色岩壁如天火淬炼,赭红的峡谷蜿蜒如龙脊,碧绿的湖泊嵌于其间,仿佛女娲补天时遗落的彩石。登临远眺,丹霞峰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见徐霞客踏云而来,在《楚游日记》里惊叹:寸土无丽。

而东江湖则是造物主精心研磨的翡翠。晨雾起时,渔人驾一叶扁舟,在烟波中撒开金网,网中跃动的不仅是银鳞,更是“中华奇景”雾漫小东江的诗意。乘船溯流,但见两岸青峰列阵,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千年不变的碧空——这哪里是湖?分明是郴州捧给世界的一盏清茶。

古迹寻踪:时光雕琢的文明密码

在郴州的街巷行走,脚下皆是历史的回响。苏仙岭的松涛声里,藏着秦少游的谪居悲歌。我抚过白鹿洞石壁上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字句如刀,刻下北宋文人命运的苍凉。山顶的屈将室,张学良将军曾在此凭栏北望,铁窗关不住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山风。

走进裕后街,明清商铺的雕花木窗半开半掩。青石板路上,挑着竹篓卖米饺的阿婆哼着湘南小调,老茶馆里飘出桂东绿茶的清香。转角处,义帝陵静立闹市,楚汉烽烟散尽,唯有碑文无声诉说着项羽弑君的千古悲怆。城南的南塔,七层砖檐刺破苍穹,宋代的月光曾照亮多少游子归途?

烟火人间:永不褪色的湘南风情

郴州的灵魂,藏在市井的烟火里。栖凤渡的清晨,是被鱼粉的鲜辣唤醒的。大骨熬煮的浓汤中,鲜红的椒油裹着稻米香的银丝,佐以豆油、姜丝、葱花,一碗下肚,汗透衣衫却酣畅淋漓——这是郴州人血脉里的豪气。

行至永兴板梁古村,飞檐翘角的明清民居沿河铺展。祠堂前晒秋的老伯递来一块子龙郡坛子肉,琥珀色的肉块在瓷坛中沉浮了三百日,入口即化,咸香中透出时光的醇厚。忽闻锣鼓喧天,瑶族花灯戏正在古戏台开演:头戴银冠的姑娘舞动长帕,腰系铜铃的小伙翻腾跳跃,唱词里满是瑶山春耕秋收的欢喜。

最难忘汝城香火龙的夜。正月十五,稻秆扎成的巨龙遍插线香,舞龙汉子赤膊上阵,星火流光中巨龙腾跃翻滚,火星溅落如瀑,引得万人欢呼——那火光中跃动的,何止是祥瑞?更是湘南人对生命最炽热的礼赞!

天地大观: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当我在莽山的原始森林穿行,冠如华盖的千年杜鹃与云豹同栖,五指峰顶的云海翻涌如潮。瑶家阿妹唱着“过山谣”引路,银饰叮当惊起飞鸟,她说:“我们瑶人把山当神,神山也护着我们哩!”而在万华岩的溶洞深处,钟乳石在彩灯下幻化出蓬莱仙境。地下河奔流万年,宋代石刻“劝农碑”静立河畔——原来早在千年前,郴州人便懂得敬畏自然方能生生不息。

归程回望:山水人文铸就的永恒坐标

临武鸭的咸香,桂东黄菌的野韵,宜章竹雕的细密纹路,相机里定格的画面:东江湖渔火、板梁晒秋、香火龙星雨……

秦观问郴江为谁而流,此刻我忽有所悟:它流过苏仙岭的摩崖石刻,流过湘南起义的烽火记忆,流过稻田里躬身的农人,流过瑶寨新生的婴儿啼哭——最终流入每个过客的心海,化作对这片土地永恒的眷恋。

郴州,这座林中之城,以山水为笺,人文作墨,写就了一卷读不完的中华风雅。


作品点评

文章以“山水—古迹烟火—大观”为脉络,全景式展现郴州魅力。笔下高椅岭丹霞、东江湖晨雾如丹青,苏仙岭词、裕后街韵藏文脉,鱼粉鲜辣、香火龙炽显风情。语言诗意灵动,融自然奇景与人文底蕴于一体,字里行间满是对郴州的深切眷恋,尽显 “林中之城”的独特风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   君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