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瑶
郴州市桂东县桥头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
黄瑶,女,1998年9月出生,现任职于郴州市桂东县桥头乡人民政府,担任纪委副书记。
创作背景:作者初到桂东县桥头乡上班,这片浸润着客家风情的土地便以独特的方式为她上了“基层第一课”。在这里,口口相传着“米酒浸一切”“米粉粘一切”“茶油炸一切”的客家饮食民谚。如今于她而言,这“浸”“粘”“炸”三字不仅是客家人烹制生态美食的智慧结晶,更成了指引他们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指南。
代表作品
品客家三味 践为民之心
参赛作者:黄瑶(桂东县桥头乡人民政府)
初到桂东县桥头乡上班,这片浸润着客家风情的土地便以独特的方式为我上了“基层第一课”。在这里,口口相传着“米酒浸一切”“米粉粘一切”“茶油炸一切”的客家饮食民谚。如今于我而言,这“浸”“粘”“炸”三字不仅是客家人烹制生态美食的智慧结晶,更成了指引我们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指南。
以“米酒浸”的耐心,沉下身子融民心
客家米酒的醇厚,是原料在时光里慢慢浸润的馈赠;基层工作的温度,源于与群众心贴心的长久陪伴。初到乡里时,语言成了我和村民之间的“隐形隔阂”。记得一次走访,大爷大妈用地道的客家方言拉着家常,我却只能尴尬赔笑、频频点头。当大爷指着身边女生说“这是我们家莫子”时,我竟听成了“这是我们家妹妹”,闹得满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融不进群众里,就干不好基层事”,我深知这话的分量。于是,学方言成了我的首要任务:跟着村干部学日常会话,在田间地头跟农户“现学现用”。日子久了,我不仅能听懂乡音里的家常,更能用一口“土味”方言和村民们聊收成、话冷暖,真正走进了大家的心里,成了群众的“莫子”。
以“米粉粘”的决心,抱团聚力有信心
质地松散的米粉,能将食材紧紧粘连成美味;基层治理的效能,更需凝聚各方力量“粘”成一股绳。今年夏天,受到台风影响,一场暴雨突袭桥头乡,出现山体滑坡、道路受阻的险情,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危急时刻,大家像米粉“粘”食材般迅速凝聚起合力:乡村干部分片包村排查险情转移群众,党员干部组织村民自发参与道路清淤。
“村里的事哪分你我?防汛更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安全。我年纪是大了点,但出份力还是没问题的!”看到党员干部匆匆赶往受灾地的背影,村民纷纷扛起“家伙”跟随而去,有的清理淤泥,有的搬运石块。正是这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让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让桥头乡的发展步子走得更稳、更实。
以“茶油炸”的雄心,攻坚克难用真心
桥头乡的炸货,经高温淬炼方能从软嫩的叶子蜕变为香脆美味;基层工作的难题,亦需拿出敢闯“油锅”的雄心方能破解困局。面对群众想发展粽叶产业却“无地可种”的困境,桥头乡敢闯敢干、精准破题:不仅制定《桥头乡粽叶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锚定方向,更通过政策奖扶、村集体经济托底、党员示范引领、能人带头带动等组合拳,引导群众盘活林边、路边、河边、溪边、屋边的“五边”闲置土地。
昔日抛荒的“小荒地”,如今成了丰产的“小金地”。正是这股敢闯“油锅”的劲,让炸货从“绿”到“黄”再到“金黄”,让粽叶从“一颗苗”到“一片叶”再到“一片林”,最终都化作了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致富叶”。
从初到基层的手足无措,到如今扎根乡土的从容坚定,桥头乡的“饮食三诀”教会我的,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为民初心。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浸”的耐心、“粘”的决心、“炸”的雄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踏实耕耘,用青春汗水书写属于年轻基层干部的担当答卷,让初心在桥头乡的沃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作品点评
文章巧借客家饮食“浸”“粘”“炸”三字诀,喻基层工作方法,构思新颖。以学方言融民心、防汛凝合力、破产业困境为实例,将饮食智慧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叙事具体,情感真挚,尽显基层干部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初心与担当,生动诠释年轻干部的成长与坚守。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 君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