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泊宇
郴州市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陈泊宇,男,2008年3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第三中学。自幼酷爱文学,热爱写作,作品有《一次有趣的象棋比赛》等发表于《郴州日报》。
创作背景:近日,作者怀揣敬仰之心,亲赴711功勋铀矿遗址参观。透过斑驳的遗迹与详实的史料,那段尘封而壮烈的历史画卷在作者眼前徐徐展开。他深刻了解到,这片土地不仅埋藏着丰富的铀矿石,更蕴藏着一代人青春的热血、无言的奉献与不朽的功勋,于是写下此文,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弘扬他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
代表作品
深巷长明:711功勋铀矿的不熄之光
参赛作者:陈泊宇(郴州市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肖婷(郴州市第三中学)
2021年,“国家工业遗产”的铭碑, 重新点亮了711矿这座沉寂已久的灯盏。斑驳的建筑已被蚀去棱角,但711精神却如凿入岩层的刀痕,在岁月的肌理中镌刻着血性与滚烫。
矿脉的银光仍在深地奔涌,井巷的幽邃回响着无声的呐喊,每一粒尘埃都沉淀着足以灼穿灵魂的微光。这里从来不是废墟,而是一盏用生命与忠诚点燃,至今仍在民族血脉中燃烧的烈焰之炬。
暗夜的凿光者
1958年春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地质人员在深山密林中跋涉,豆大的汗珠自他们额间滑落,如雨点般砸在勘探仪器的表盘上。突然,表盘的指针疯狂地跳动,伴随着震天撼地的欢呼声,新中国第一个铀矿破土而生!这是新生的共和国在漫漫长夜中寻找到的属于自己的火种!
矿道深处,更多年轻的脊背在嶙峋岩石间匍匐。矿石锋利的棱角刺破单薄的工装,汗水混着岩屑在伤痕累累的背上淌出蜿蜒的溪流,昏黄的矿灯摇曳不定,只能照亮前方咫尺的黑暗,与身后沉默的矿篓。
狭小而不知疲倦的实验室里,昏暗的灯光常年不熄,映照着伏案的身影与堆叠的仪器。汗水在科研人员的眉间积成光点,指尖因反复调试而微微颤抖。当第一滴提纯的铀溶液终于析出,那微弱的荧光,,照亮了科研人员通红的双眼,照亮了墙上庄严的共和国地图,也照亮了整个民族深埋于心的尊严与炽热如铀火的自强渴望。
长夜的擎灯人
如今,掘矿的轰鸣已沉入历史,实验室的灯光也逐渐暗淡。然而,地脉深处那不灭的幽光并未消散,它们化为展厅里静谧流转的灯辉,无声诉说着过往。
玻璃展柜中,静躺着泛黄的工资单。上面的金额,甚至难以支撑温饱,却承载着一群无名者数十年来的坚持。他们靠这些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也靠信念支撑起一个时代的重量。
技术员老章的女儿的信纸已然泛黄,稚嫩的笔记却锋如芒刺:爸爸,同学们都说你是造原子弹的英雄,可你为啥总穿着带补丁的衣裳?父亲没有回答,只是又一次走进那片幽光,以沉默的身躯,书写着无字的回信。
矿区医院尘封的档案深处,尘肺病的阴影如附骨之蛆, 无声啃噬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工伤簿上大片的空白,是他们咬碎牙关、默默坚持,以沉默书写的担当。
这沉默,是深埋地底的铀矿在黑暗中悄然迸发的微光;
这沉默,是一代人燃烧自我、点亮长夜的闪亮勋章。
它不喧哗,不张扬,却以最沉静的姿态,将滚烫的牺牲烙印于民族记忆之中——
灼痛了时光,驱散了长夜,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时代的追光者
主展厅内一片静寂,只有讲解员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回响。当讲述到透水事故中,老矿工们一边喊着”跟我上“、一边以血肉之躯筑成抗水的城墙时,一位女孩的泪珠悄然滑落。这不是悲伤,而是心灵深处产生的震撼,是一簇年轻的火种骤然被父辈的灯炬点燃——一场跨越时空的共燃,正在这静谧的展厅,温柔而庄重地进行。
幽深的巷道口,矿工后代王工的身影,如一位虔诚的信徒。他放下都市的霓虹,双手郑重地捧起一盏父辈遗留的矿灯。灯身布满凹痕,玻璃罩裂纹纵横,煤灰深嵌,却在夕阳的余晖里,透出难以言喻的温润与坚韧。他凝视着矿道深处,声音低沉却铿锵:“石头会风化,但这里的火种,这矿脉里的精魂,这血脉里的光,得由我们接续下去——让它长明不熄!”
夕阳渐沉,晚风拂过矿区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吟唱往昔的壮歌。机器早已停转,烟囱不再吐纳,矿道中也不复见往日那些坚毅的身影。
但是,
他们手中的灯,已被接过。
他们逐光的愿,从未熄灭。
那些在黑暗中开采光明的人,那些用青春热血浇筑大国重器的人,早已将精神烙印进民族血脉!
这片寂寞的山谷,看似沉默,却早已将当年震天的呐喊,转化为山河之间最恒久、最璀璨的光芒!
作品点评
本文以诗性的笔触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全篇以“光”为脉,贯穿铀矿从勘探、开采到沉寂与新生的全过程,将冰冷工业遗产转化为灼热的精神火炬。笔触之下,岩石会呼吸,矿灯含坚韧,尘埃载灵魂,成功将宏大历史沉降于个体生命的疼痛与坚韧中——那些泛黄的工资单、带补丁的衣裳、工伤簿上的空白,是一代人近乎殉道的无私奉献,更是灼穿时空的不朽勋章。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情传递:父辈的灯焰点燃后辈的泪光,破旧矿灯在新时代余晖中温润生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血脉的接续确认:那些深埋地底的“幽光”,早已奔涌于民族血管,永续长明。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 君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