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炜浩
郴州市汝城县第二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何炜浩,男,2009年7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第二中学,喜欢播音主持,曾荣获校主持人比赛第二名;获“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演讲比赛三等奖;获校级“优秀播音员”称号。
创作背景:作者因参观汝城县濂溪书院有感而发,将对汝城的情感融进笔墨里,汝城不仅有自然美景,更有千年积淀的厚重底蕴。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情 濂溪润汝城
参赛作者:何炜浩(郴州市汝城县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朱宇欣(郴州市 汝城县第二中学)
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群山中,藏着一座小城——汝城。四周青山环绕,像把它轻轻捧在怀里。这里的故事,总绕不开濂溪书院,当年周敦颐在此停留,墨香与灯火交织,他留下的理学思想,历经千年,早已融入这方山水,化作滋养土地的根。
故事要追溯至北宋嘉祐年间,周敦颐任桂阳县令。彼时的汝城地处偏远,山路崎岖,民生维艰。他见此地文教不兴,便亲自择址创建书院,以《太极图说》《通书》为教材,向学子讲授“中正仁义”“主静立人极”的道理。这位心系天下的儒者,未因僻壤而懈怠。日间深入乡野,调解纠纷、劝课农桑;入夜则在县衙秉烛,潜心研读著述,一丝不苟。他常常用莲来自喻自勉,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告诫世人:纵身处纷扰之世,亦当持守本心,向善而行。其教诲不仅为汝城学子开辟了新途,更使崇文重教之风于此渐兴。“道南正脉”的学术传统,亦由此扎根,悄然萌芽。
漫步在今日的濂溪书院中,青砖灰瓦间仍回荡着历史的余韵。书院内的爱莲池虽历经千年,却依旧莲叶田田、清香四溢。池畔的碑刻上,“拙”“忍”二字苍劲有力,这是周敦颐留给汝城百姓的处世箴言——以“拙”立身,踏实做事;以“忍”修心,包容待人。
汝城人对周敦颐的敬仰,早已超越了对一位良吏的称颂,升华为一种深植于心的文化信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此地必隆重举办“濂溪文化节”。学子们身着汉服,于濂溪书院内齐声诵读《爱莲说》;民间艺人亦共襄盛举,舞动香火龙,唱响山歌,将周敦颐的故事娓娓道来。卢阳镇津江村的村民则更为务实,自发组织“濂溪道德评议会”,以“廉洁、诚信、和睦”为圭臬,调解邻里纠纷,并从中评选“文明家庭”。由此,千载的理学精髓悄然融入寻常烟火,于今日依然生机盎然,滋养着这方水土。
从周敦颐亲手种下的老柏树,到现在汝城人建起来的廉政文化园;从书院里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奋进的号角;从爱莲池边传了千年的清韵,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道德新风——濂溪这脉文化,一直淌在汝城人的血液里。它不只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是推着现在的人往前闯的精神灯塔。站在濂溪书院的回廊下,望着远处九龙江层层叠叠的山,让人忍不住想:是否千年前那位智者,早就猜想到如今的发展?才会把“天地人合一”的道理,刻进了汝城的每一寸土地。让这的山水,既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更带着“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担当。
周敦颐与汝城的相遇,就像哲学撞上了自然,思想扎进了这片土地。郴山郴水的灵气,让理学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而周敦颐的思考,又给这山水刻上了不会褪色的精神印记。这种隔着千百年的呼应,让郴州的山水不只是好看的风景,更成了装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它在时光里一直活着,默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作品点评
文章以汝城山水为幕,濂溪书院为眼,娓娓道来周敦颐播撒理学火种的往事,濂溪故事成为了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