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庭宇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潘庭宇,女,2006年9月出生,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背景:作者因暑假参与汝城县委组织的“返家乡”志愿活动而深有感触,故写下此文。
代表作品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参赛作者:潘庭宇(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我的家乡濠头乡地处湖南省东南角,坐落于罗霄山脉腹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左右,是座天然的“氧都”,这里水网密布,境内有樟溪江、社溪江、丰坑江三条主要河流,长达60余千米,世代哺育着濠头子孙,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地下埋藏着钨和花岗岩等矿藏。濠头子孙们在此高山重叠,林木环绕之地扎根,他们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改造自然,创造生息。一座座村庄,一户户人家散落在大山之中,成为大山的点缀,一个个人行走在大山中,他们是大山的儿女。
夏天周而复始,我却难以走出2025年的这个夏天。2025年,我参加了汝城县委组织的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濠头乡乡政府党政和党建办公室实习。这一段实习经历给予我人生重大的启迪。
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更能促成我们心灵上质的飞跃。在党政和党建办公室,我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的统计,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考验人的耐心和细致程度,大到数据的准确性,小到格式的统一,都要求我保持严谨的态度。我边做边检查,力保不会出现错误,前辈也会对资料的内容进行多次复核。耳濡目染之下,我对待工作也愈发严肃。“严谨”慢慢地消解我过去处事随意的态度,时时提示着我应认真对待生活、工作、学习。同时,日常的工作也让我渐渐的意识到基层工作并不只是书本上那简短的几句话。
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直接面向群众,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它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社会稳定。基层工作是一项繁琐但长久的事业,工作人员需要时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跟随办公室的前辈(该村的驻村干事)下村入户调查,我们在马路上走着,她突然指向一对坐在家门口的老婆婆,说道:“她们的儿女都出远门了,很久才回来一次,两位婆婆已经相互陪伴几十年了,她们的房子离得很近,经常坐在一起聊天,左边那位婆婆的耳朵已经很聋了……”继续往前走,路边出现了一片茂密的西葫芦地,她说,“周叔种的西葫芦两三个月就结一次瓜,能卖六块钱一斤,很不错啊。”前辈说的只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透露的却是基层工作者对群众的枝叶之情。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工作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村庄,真真切切地关心百姓,他们了解老百姓的困难,同时也走入了他们的生活,替他们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基层工作者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我想当夏天再度来临之时,我抬头不再只见烈日高悬,而是听见农民汗水滴落的声音;我低头不再只见千重稻菽浪,而是发自肺腑地为他们生活有奔头而高兴。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通过讲述在濠头乡的实习经历,展现了基层工作的真实面貌。作者从资料整理等小事入手,体现了严谨态度的培养,又通过下村入户的具体事例,深刻感悟到基层工作者对群众的关怀,以小见大,富有感染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