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
郴州思科职业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曹英,女,2004年12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思科职业学院,学生会优秀干事,曾获校级习近平思想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一等奖;获军训匕首操活动优秀标兵奖;院级护理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团队协作一等奖。
创作背景:作者作为永兴人,“中国银都”的盛名不仅是产业的骄傲,更是血脉里流淌的密码。她深知永兴的“银”远不止于熔炉中的金属,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灵魂,故提笔写下此文,旨在剥开产业的外壳,揭示永兴之“银”的本质——它是丹山碧水的灵韵,是历史风骨的淬炼,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这片土地与人民共同熔铸的精神烙印。这,才是“中国银都”最珍贵、最不朽的矿脉,成为永兴灵魂的真实写照。
代表作品
便江银波里的永兴魂
参赛作者: 曹英( 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 贺春意( 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郴州之北,湘南腹地,永兴如一册被自然与历史精心装帧的典籍,在时光深处静默生辉。“中国银都”——世人以盛名相赠,也惊讶于永兴通过“变废为宝”的方式,创造了“无矿开采”的奇迹。这奇迹本身便是对这片土地智慧与韧性的最高礼赞,然而,当我踏入永兴才明白,永兴的银,远不止于产业的辉煌。它不仅是熔炉里淬炼出的冰冷金属,更是这片土地呼吸的韵律、血脉的底色与灵魂的光泽。它潋滟于丹山碧水之间,流淌在人的气息中,编织着中国银都独一无二的生命图谱。
我舟行江上,竹筏轻轻推开碧波,便江如一条温润的银带在我眼前铺展。水纹荡漾,将天光揉碎成万千闪烁的银鳞,跳跃着,流淌着,仿佛整条江都是液态的白银在涌动,江水澄澈如练,倒映着两岸亘古绵延的丹霞奇观。亿万载风雨,以神工鬼斧在赤岩绝壁上镌刻出千姿百态,它们在我眼前铺展——雄狮踞岸昂首,神龟潜心探水。抬眼望去,两岸的丹霞赤岩在日影下呈现出深沉厚重的赭红,宛如大地熔炉凝固的巨锭,是时光淬炼的赤诚底色,它们沉默矗立,历经风雨剥蚀,筋骨嶙峋却愈发坚韧,恰似永兴匠人千锤百炼、百折不回的精神脊梁。赭红的山岩倒映在银波里,刚与柔、炽热与清凉,在此刻的波光潋滟中奇妙地交融共生。指尖拂过水面,凉意丝丝缕缕,竟恍惚触到了白银的微光。人称此地为“银都”,此刻我方知这美誉不仅深藏于作坊的炉火与工匠的巧思,更早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的骨血与呼吸。
为探寻丹山碧水间那抹潋滟的银辉,我向龙华山深处走去。晨雾如柔软银绡。山道蜿蜒于原始次生林间,楠竹青翠,古松苍劲,织就一片幽深的绿廊。行至途中,梵音悠悠入耳——一座始建于明的龙华古寺飞檐,在树影婆娑间悄然显露,古寺宛如静卧于苍翠怀抱中的一方净土,历经岁月,沉淀着温润的光泽。在香火缭绕中,浑厚的钟声在林海间缓缓荡开,偶尔惊起山鸟,翅影掠过,更添几分空灵。当人立于这澄明之境,山风过耳,仿佛耳边低语着时光的悠远。放眼望去,这纯净而辽阔的山色,在光影流转间,竟似晕染开一层潋滟的银波,忽而感叹这山水间的宁静光华,不正是“银都”永兴最深邃而灵动的注脚么?它昭示着一种历经沉淀、澄澈如银的精神境界。而这境界的辉光,并非止步于山林的澄明,它更在历史的熔炉中,淬炼出另一种夺目的银焰。
循着这精神的召唤,我寻访至三塘乡的黄克诚将军故居,步入那方素朴的天地时,那青砖灰瓦的院落静沐于阳光之下。简朴的厅堂内,小巧的桌凳、泛黄的照片、字迹遒劲的旧书……无不低诉着将军从这片乡土走向烽火征途的岁月。我驻足于将军的画像前,凝视那坚毅而清癯的面容,屏息凝神,故居的沉静,仿佛让人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铿锵足音——那是于艰难困苦中淬炼出的、磐石般的信仰力量,而将军一生历经淬炼,其信念之纯粹、意志之坚韧、品格之清白,如同永兴匠人千锤百炼磨砺出的白银,历经烈火熔炼而愈发纯粹坚韧,闪耀着不朽的光泽。他自这湘南山水间走出,其精神的光泽,早已超越了金属的物理辉光,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在烈火与磨难中百折不挠,最终闪耀出照亮民族前路的、不朽的银焰。这赤子精魂,正是这片土地所能熔铸出的最珍贵的“银”,是永兴人文脊梁上最坚硬的钢骨。
而永兴的银魂,不仅镌刻于山岩、流淌于江水、铭刻于历史,更鲜活地结晶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劳作与馈赠之中。行至便江畔的橙园,正处深秋,我凝视园内:日光在枝叶间流淌,农人古铜色的脊背弯成满弓如银匠俯身雕琢,额角沁出的汗珠沿皱纹沟壑滚落,滴入脚下的红土,在夕照里闪烁如碎银,这不正是勤劳凝成的“液态白银”?
当枝头的冰糖橙渐次成熟,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终于绽放华彩,橙黄的表皮流转着温润内敛的光泽,化出一层柔和的包浆,我轻轻摘下一颗硕果托在掌心,指尖剥开橙皮,薄如素绢的白色经络便丝丝缕缕地显露出来,它们柔韧、精密缠绕着澄澈的橙瓣,以最纤细的坚韧,守护着果实核心那汪晶莹的甘泉,而后稍用指尖的巧力,橙瓣便豁然绽开。饱满的果肉粒粒晶莹,饱含着清冽甘甜的汁液,顷刻间便浸润了指掌,这琼浆玉液顺着掌纹流淌,竟似永兴作坊里熔融的银液,带着土地深处的温热,咬一口,蜜汁流淌,清冽香气又如银针迸射入口中化作甘泉,甜意里竟隐着一丝微不可察的咸鲜,那清甜所至之处,仿佛连肌肤也染上了秋阳的暖意与银质的微凉。那是汗水浇灌出的、大地最甘甜的“银之回响”。
暮色漫过橙园时,农人的剪影与橙树融为一体。他们以脊梁为砧板,以血脉为熔炉,以咸涩的汗为不熄的银焰。而满园垂挂的冰糖橙,正是大地银匠以岁月为锤、以生命为火,献给光阴的永恒银器——果皮上的轻霜,便是时光为这份辛劳镀上的最温柔的银辉。在这里,“银都”之魂具象为每一滴汗水、每一缕橙香,是劳动者在土地熔炉中以坚韧和匠心锻造出的甜蜜光芒。
“无矿何以成银都?”我曾疑惑。直到看见那些寻常甚至被遗弃的“杂质”,在匠人手中历经炉火与巧思,最终涅槃出纯净的光华。这过程,神奇如点金术。他们以丹山赋予的坚韧为骨,以碧水赋予的灵性为魂,去芜存菁,让“银”从混沌中重生。看那打制出的银器,线条如水波般流畅,光泽如玉石般温润。一只银壶,盛的不只是茶水,仿佛也盛进了便江的清澈;一枚银饰,闪烁的不止是美丽,更映照着丹霞的赤诚与碧水的柔情。他们不是在铸造冰冷的金属,而是在凝固流动的山水,赋予白银以生命的呼吸与温润。永兴人待人接物,也透着这份温润,不张扬却自有光华,如白银般韧而柔,想必是这碧水千年滋养的心性。
于山水间,我终于懂得永兴的“银”,是丹霞赤壁在夕照中熔金般的光泽,是便江碧波在月光下流淌的星河,是将军信念里那穿越时空的纯粹光芒,是农人额间滴落、滋养希望的晶莹汗珠,是匠人指尖流淌、赋予万物生机的温润匠心,更是这方水土孕育的人,骨子里那份如银般坚韧又柔和的气息。
暮色四合,回望永兴:便江银波不舍昼夜,低吟浅唱;将军故居的青砖,承载着历史的千钧;橙园里,大地银匠的身影融入暮霭。这片土地,以白银的璀璨辉映世界,更以丹霞的赤诚、碧水的柔情与先辈的浩然风骨,铸就了不朽的灵魂。永兴不仅闪耀着银都的华光,它本身就是一部由山水与热血共同谱写的壮丽史诗。当白银的光芒融入丹山碧水的苍茫,照见的,是这片土地最深沉坚韧的魂魄,映亮的,是我心中永恒的悸动与敬仰——这才是“中国银都”最深邃的矿脉,是流淌在永兴血脉里、照耀着前路的,真正不朽的银焰。
作品点评
作者以“银”为魂,巧妙贯穿自然、历史与人文,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文中运用多重修辞手法赋予意象极强的画面感和温度。语言典雅凝练,句式长短交错,韵律优美。与此同时,作者将物理之“银”升华为精神之“魂”,通过丹霞、江水、古寺、将军故居、橙园劳作的层层铺陈,深刻挖掘出“中国银都”背后土地与人民坚韧、澄澈、温润的品格,实现了景、情、理的完美交融,展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化情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