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春蕾
衡阳师范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骆春蕾,女,2005年2月出生,现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热爱摄影和阅读,喜欢游山玩水爱自由。
代表作品
绿谷的回声
参赛作者:骆春蕾(衡阳师范学院)
晨光未破,我便随阿爷进了山。
刚过花塘乡的牌坊,风就变了——城里的风裹着汽车尾气,这里的风却沾着湿凉的草木气,像刚从天鹅塘里捞出来似的。抬头时,雾正绕着西瑶绿谷的山尖转,把黛色的林子染成淡墨,只有樱花谷的方向,漏出几星粉白,像谁把碎云揉在了枝头。阿爷走在前面,竹杖敲着青石板,“别急,这谷里的景,要等雾散半分,才肯露真容。”
果然走了半里地,雾就薄了。樱花树一棵挨着一棵,春日的阳光穿过花瓣,把影子筛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银。树下坐着瑶家阿婆,手里捻着青线绣背扇,花瓣落在她银簪上,她也不拂,只笑着往我手里塞了块糯米糖:“去年这时候,我孙儿也在这儿追着花瓣跑,说要把樱花装在竹筒里,泡成酒给我喝。”顺着她指的方向,不远处的吊脚楼飘着轻烟,竹筒酒作坊的木甑子“咕嘟”响,甜香混着花香,漫过了整个山谷——原来绿水青山里的春天,不只是好看,还能尝得到、闻得到。
转过樱花谷,便见一泓清池卧于山间。几只白羽黑喙的天鹅悠然浮水,偶尔曲颈入水,又昂首抖落晶莹水珠。阿爷指着池畔新修的观鸟台:“去年省城来了几个大学生,和村里人一起搭的。他们说这塘是候鸟驿站,得护着。”池边立着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字:“天鹅喝水的地方,我们小声说话。”落款是“瑶山小学五年级”。
往谷深处走,树就密了,阳光也变成了细碎的光斑。阿爷突然停在一棵粗树下,树皮皱巴巴的,像老人的手掌。“这是红豆杉,比你太爷爷的岁数还大。”他伸手摸着树干,指腹蹭过树皮的纹路,“以前山里有人想砍树卖钱,你太爷爷就搬个小板凳守在这儿,守了三天三夜。他说这树是谷里的根,根在,水才清,瑶家人的家才在。”风掠过红豆杉的叶子,沙沙响,像在应和阿爷的话。我也学着阿爷的样子摸了摸树干,粗粝的触感里,竟藏着暖暖的温度。
林深处传来清脆笑声。几个瑶家少女正蹲在溪边,小心翼翼地将什么放入水中。近看才知是蝌蚪般的小鱼苗。“这是瑶山脆鲩,只在最清的水里活,”扎着红头绳的姑娘抬头笑道,“去年溪水浑了,鱼都快没了。今年我们每月都来放苗,水又清了!”她掌心的小鱼扭动着,尾巴溅起细碎水花,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下山时,雾全散了,夕阳把西瑶绿谷染成了金红色。阿爷给我装了一小罐竹筒酒,酒里泡着几片红豆杉叶。“这酒,是谷里的水、山里的树酿的。”他说。我攥着罐子,手心传来淡淡的酒香,忽然明白:西瑶绿谷不是遥不可及的“秘境”,是阿婆绣针上的樱花,是太爷爷守护的古树,是少女掌心跃动的鱼苗,是瑶家人一代又一代,把山水装在心里、护在身边的模样。
山风起,满谷林木摇曳如碧海。我听见了绿谷的回声——那不是空谷回音,而是一个民族与山水干杯的脆响,清脆,悠长,生生不息。
作品点评
文章以移步换景之笔,串联西瑶绿谷的雾、樱花、吊脚楼与红豆杉,更嵌入瑶家阿婆的糯米糖、太爷爷护树的坚守、少女放鱼苗的温情。文字如含露草木,既绘山水之灵秀,更写瑶族与自然共生的传承。结尾将“绿谷回声”升华为民族与山水的对话,轻描中见厚重,寻常景致里藏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