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46.武正源 | 湘南学院学生
2025-08-19 10:40:36

  武正源

湘南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武正源,男,2004年10月出生,山西人,现就读于湘南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大学生艺术团话剧队队长。他热爱表演,曾参演话剧《秋瑾》、微电影《回来吧少年》、话剧《草莓蛋糕》。现参与夏添主演《刻梦湘南》短剧的拍摄。大学期间,他常以“卖花郎”在莽山、瓦窑坪等景区演出。

创作背景:这篇散文源于作者在郴州求学期间,于国家森林公园莽山的多重真实体验,灵感来自于一次独特的“卖花郎”经历——在五指峰高山杜鹃花节期间,他肩挑盛满映山红的竹篮,行走于悬挂于千米绝壁的云间栈道之上,与游人互动、感受非遗表演的活力。

代表作品

郴州“峰”景,镌刻足迹

参赛作者:武正源 湘南学院学生


身为北方人,血脉里奔涌着平原风沙的粗砺。初到湘南,便被莽山的奇绝之名吸引。当我踏上东门的缆车,这份向往便化作了震撼。

钢索铮鸣,缆车飞渡,短短十五分钟拔升三千七百米。窗外,五指峰崖壁擦身而过,深谷云雾吞没喧嚣,只余山风呼啸。莽莽群峰撞入眼帘,那份磅礴瞬间刺穿想象,刻下最初的烙印。 

 命运的馈赠,让我在莽山花季成了常驻的“卖花郎”。竹编花篮沉沉地勒在肩头,留下道道红痕,成了我岁月最深的印记。我无数次踏上那条悬挂于绝壁的云间栈道,花影摇曳中,我就是栈道上的“飞花郎”。

“云栈虹桥通瑶台,奇峰捧出杜鹃来。”

“今日啊,小生不为贩花,只为觅得知音,不知哪位客官,愿来接我一句飞花令呢?”我笑着招呼游客。

“飞花令?行啊!‘春城无处不飞花’!”一个戴眼镜的姑娘清脆地接上。

“厉害!这枝红杜鹃归你啦!”接过花枝时,她脸上的笑容比花还耀眼;有时,孩子歪头憋出一句“花落知多少”,惹得众人大笑;有时,老者悠然吟哦“人面桃花相映红”,带着岁月沉香。每一次对答,每一次递花,那瞬间的惊喜和笑意,都像暖流熨帖着我这个异乡人的心中。栈道转角,“花婆婆”踏着鼓点与游客斗舞,彩衣翻飞;瑶家姑娘赤足攀上刀梯,撒下漫天花雨,惊险又惊艳,溅起满山喝彩。那一刻,冷峻的莽山仿佛借了“花神”的灵气,与凡尘共醉春光。而我,是这春光里传递喜悦的小小信使。

我的足迹熟悉栈道每一寸木板。山中气象诡谲,尤以清晨雨后云海最为壮阔。我曾在天未亮时登小天台守日出。山风刺骨,脚下是无边云海,群峰如岛。红日跃出云涛,金光万道,将一切镀上神圣光辉。山雨初歇,薄雾缠绕林间栈道,行走如入仙境。这些美景刻骨,但更灼烫我胸膛的,是背着重重的花篮,在云雾中穿行,与一张张陌生笑脸相遇的清晨——那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是莽山无声的脉动。

暮春喧哗散尽,我仍数次归来。小雪初霁,索道载我刺破云层。天地素裹,万树琼枝。栈道覆霜,通往小天台。万寿塔在雪幕中浮现,我轻触冰凉的龟首,九次一轮,默默许下与莽山再续九年之约。朝阳穿透冰棱,折射七彩光芒。但这冰晶世界的静谧,也让我无比怀念春日沉甸甸的花篮,栈道上鼎沸的人声和朗朗的飞花令。   

 在湘南学院求学近两年,回头细想,心灵深处最滚烫的烙印,不光是绝顶风光,还是肩头被竹篮勒出的红痕,是与游客对视时拂过耳际的温热南风,是递出花枝时对方眼中绽放的惊喜——那是用“卖花郎”的双脚,一步步丈量、用一次次真诚互动换来的莽山的体温和心跳。

从此,莽山于我,不再是一个地名,它是我在南方群山中,用汗水、笑声和无数个“飞花令”的瞬间,亲手认领的精神故园。纵使终有一日北归,我亦将永远怀抱这座云中翠嶂,如同怀抱一束扎根心底、永不凋谢的红杜鹃——那是属于我的莽山,是花篮的重量,是飞花的韵律,是镌刻在心头上的南岭印记。

栈道尽头,倒影池静卧如深眸。澄澈的水面,五指峰与苍穹无言相拥。我卸下卖花郎的竹篮,却已将整座莽山的烟霞云霭、笑语花光,尽数纳入行囊。从此,每个异乡的立夏,心底必有一簇红杜鹃,破开记忆的霜雪,灼灼绽放。


作品点评

文章旨记录了莽山给一位北方学子带来的深刻震撼与心灵归属感。作者以“卖花郎”这一核心身份线索,将笔墨集中于对莽山自然伟力、四时风物及个人沉浸式体验的描绘。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作者如何在与这座南岭名山的深度互动中,将其从地理坐标内化为一片珍贵的“精神故园”,这份归属感最终凝结为结尾处那簇“映着云海与朝阳,破雾绽放”的、永不凋零的红杜鹃意象。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