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怡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朱嘉怡,男,2016年1月出生,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他热爱家乡文化,尤其对传统民俗充满好奇,经常参与乡村民俗活动,用心观察生活细节。
创作背景:《香火不灭,龙吟不息》是作者在春节期间观看汝城香火龙表演后的有感而作。文章生动描绘了扎龙、舞龙的热闹场景,并结合红色历史,表达了对家乡非遗的自豪之情。文末升华主题,将香火龙的传承与革命精神相联系,寄托了少年一代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代表作品
香火不灭,龙吟不息
参赛作者:朱嘉怡(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胡嘉颖(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腊月里的汝城,空气中飘着松木燃烧的清香。我跟着村里的孩子们,踩着冻得发硬的田埂,往祠堂跑去。阳光洒在祠堂的瓦片上,像在给我引路。祠堂门口,好几位老人正用稻草扎着龙身,枯黄的手指在阳光下翻飞如蝶。
“这是龙脊,要扎九节,代表九州。”头发花白的李爷爷往龙架上插香,每一根香都笔直如剑。孩子们踮着脚数龙鳞,那些香在暮色中似乎也在发光。我想起爷爷说过,当年红军路过时,乡亲们就是举着这样的香火龙,在夜色里为队伍引路。
正月十五的爆竹声里,火龙终于醒了。几千支香火同时点燃,整条龙顿时化作流动的火河。香熏得我直咳嗽,但我始终踮着脚,要把火龙出世的场景尽收眼底。鼓点声如雷鸣,五十多个壮汉扛起龙身,龙首突然昂首向天,火星溅在围观孩子的棉袄上,烫出细小的焦痕。这让我想起博物馆里那面被战火熏黑的军旗,它们有着同样炽热的温度。人们随着龙前行,一路上不断捡起掉下来的香火,说是会有好运,我想这好运是大家勤劳的双手带来的,跟着龙前行,也是在跟着伟大的人们前行。
舞龙队伍转过晒谷场时,火龙突然盘成圆圈。香火映照着祠堂门楣上“光荣烈属”的牌匾,那些金粉字迹在烟雾中闪闪发亮。扎龙的李爷爷说,他父亲当年就是举着火把参加农会,后来用扎龙的巧手给游击队修枪械。如今他教孩子们扎龙时,总要把香插得格外端正,“就像当年埋在地下的红缨枪”。
火龙最后要在祠堂暂停,人们要去抢龙头香,我随着好朋友也挤到人群中,可我够不着龙头,急得我大喊。突然,一股力量将我抱起,扯了三根龙头香塞到我手里,是李爷爷,他说:“孩子跟着龙头走,龙会祝福你的。”
香火龙在祠堂天井里化为灰烬,但那股松香味久久不散。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举着未燃尽的香火奔跑,点点红光在田埂上连成蜿蜒的线。这让我忽然明白,真正的龙脉从来不在祠堂的族谱里,而在这些代代相传的星火中——它们照亮过红军的夜行军,温暖过土改工作队的冬夜,如今又在我们掌心,静静等待着下一次腾空而起。
作品点评
本文以孩童视角,描绘观看扎龙、点燃香火、舞龙巡游的热闹场景,将香火龙的璀璨与红色记忆交织——昔年乡亲曾举火龙为红军引路,如今香火不息,象征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通过这一民俗,展现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与未来的期许。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谢莉娜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