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欣怡
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匡欣怡,女,2009年1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
代表作品
郴山为卷 水韵题诗
参赛作者:匡欣怡(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
“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郴山以巍峨为骨,郴水以灵动为脉,而流淌其间的郴情,恰是这方水土最动人的魂魄。
郴山如父,擎起天地脊梁
南岭深处,莽山如巨龙横卧,乔木蔽日遮天,阳光穿透叶隙,为山峦镀上金纱。岩石镌刻着岁月的纹路,绵亘的峰峦如翠屏叠展。徐霞客曾在此惊叹“山势陡绝,攀援而上,如登天梯”,登峰俯瞰云海翻腾,方能读懂“会当凌绝顶”的豪情。银杏与红豆杉站成千年守望者,落叶簌簌,是森林在低语,涤荡人心尘埃。
苏仙岭则是另一种风骨,“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里,藏着千年文脉。蜿蜒石阶间,山风似在复述苏仙传说;亭台楼阁错落,红墙映日,引文人墨客驻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些动人的故事,正是郴山的灵魂。它不仅是地理的屏障,更是世代郴州人的精神图腾。
郴水似母,滋养万物灵犀
郴江穿城而过,与东江、西河共织水网,滋养四方。东江如镜,晨曦初现时,晨雾便开始作画:千岛在雾中若隐若现,渔人撒网的身影跌入水面,恍若水墨丹青里的留白。游船驶过,涟漪如琴弦轻颤,将这幅画弹成流动的诗。
仰天湖的风是绿的,拂过草浪,掀起柔软的碧波,刹那间便让人魂牵梦萦。无论是西河泛舟、便江驻足,还是翠江凝眸,郴水总在浩渺与激昂间流转,一如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清澈而绵长。
山魂水韵,终凝成醇厚的郴情。
郴情如酒,酿就岁月沉香
汝城“半条被子”的暖意,是革命年代军民共守的赤诚;濂溪书院的银杏,每到深秋便化作三千金箔,将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铺成一幅流动的画。
瑶乡深山中,阿婆用山泉水煮茶,茶香与山风缠绵;老艺人弹唱的“郴阳八景”古谣,字里行间都是岁月的温度。苏仙岭下,退休教师在义帝陵前讲述着贬官故事——秦观、韩愈、苏轼曾在此寻得慰藉,也将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南国土壤。
裕后街是这份情的最佳注脚,“湘南清明上河图”的美誉里,藏着古韵与烟火的交响。夜幕降临,郴江灯火次第亮起,石阶上仿佛还回荡着古时商贩的吆喝、船工的号子,与今人的笑语交织。油茶铺的姜香、糖油粑粑的甜糯、臭豆腐的辛辣,在空气中酿成生活的滋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着故事,恰如郴州:在厚重中见灵动,于传统里生新机。
“郴”字别无他用,唯属这座城。沐浴中原余晖,浸润岭南灵秀,它的故事,正等你细细拾取。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以“郴山、郴水、郴情”为脉络,用诗意笔触勾勒郴州魂韵。引名句开篇,以“山如父、水似母”喻山水风骨,融徐霞客赞叹、苏仙传说于景,让自然与人文交织。从莽山云海到东江晨雾,从半条被子到裕后街烟火,于山水间见精神,于细节中显深情,文字如郴水般灵动,读来满口生香。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