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012. 曹熙蓓 |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
今日郴州 2025-09-05 15:20:14

  曹熙蓓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曹熙蓓,女,2015年11月出生,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她热爱劳动实践,喜欢参与家乡传统手工制作,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生活见闻,对家乡风物充满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米糍香》是作者寒假期间亲历家乡制作汝城特产大禾米糍后的真情创作。通过七道传统工序的完整记录,作者不仅展现了大禾米糍从莹白米粒蜕变为金玉之馔的匠心工艺,更在热气氤氲的米香中,将味蕾的记忆升华为对土地与亲情的眷恋,传递出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自豪与挚爱。


代表作品

米糍香

参赛作者:曹熙蓓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胡嘉颖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暑假第一天,灶膛火苗舔着铁锅屁股,奶奶正将山上砍回的桃金娘枝条、山茶果壳烧成细白的灰末,白气里弥漫一股野草特有的香味——这便是大禾米糍的命脉“碱灰水”了。邻家的胖婶端来了蒸制晾干的栀子果碎块,浸入温水,神奇地融开了一碗金子般透的天然色水!

浸了一昼夜的大禾米,此时早已粒粒饱胀温润,如满盈的珍珠堆在竹筛里等待。上蒸笼足汽猛蒸后,爷爷用大葫芦瓢舀起喷香的饭粒,倒入那碗溶金化玉的栀子色汤中搅匀,莹白的米粒刹那染上了阳光的颜色,再回锅蒸透,就变成了大竹簸箕里一整座耀眼金山!

最是石臼唱响重头曲之时!几个叔叔围定青石臼,双臂抡动枣木大锤,沉重地锤打那摊金黄米团。我瞅了个空当也挤上前去一试,小臂刚扬起米锤便歪下去,差点把自己带个趔趄,米锤倒被那柔韧如皮的米团牢牢“咬”住了半块脸!众人哄堂大笑,米香也快活地粘上了每个人的眉睫衣衫。

待到捶打好的米团被郑重搬到撒满黄豆粉的大案板上,它已变成一弯丰硕柔软的金玉缎子。奶奶将其滚搓成条,再掐分成小小的金月亮,小心浸入泛着凉意的碱灰水陶缸里封存——那金黄油润的米糍渐渐变硬,如冬夜里收藏的一片醇厚月光。

我守在一旁,终于偷得了奶奶许可,才拈起一小块刚脱臼的、未浸泡的“金子”。温热的米糍在齿间轻弹,软糯之中深藏着一种大禾米特有的韧劲——甜滋滋的回甘在舌根弥漫,像春天山涧那样明澈淳朴。奶奶又递来一小碗热油茶,油茶咸鲜滑过齿间,奇妙激撞出米甜之外更辽阔的滋味回甘,那味道深浓竟似整片沃野山川都浓缩于指尖。

奶奶悠悠说起,这金灿灿硬如月的大禾米糍在从前年月里曾救过命呢。在艰难年代,一碗清水浸泡软滑的硬米糍,便是跋涉山路的红军战士怀中最珍贵而持久的温暖热量。

那一缸盛满金月的米糍在碱水里安然沉睡,要历经晨霜夕露的浸润,直到第二年蝉鸣聒噪的夏天,它便完成了光阴神奇的转化——像一段坚硬而沉默的诺言。待它从碱水中小心取出置于盘中,热水稍浸,硬壳渐软,金黄油润又重返最初模样,热腾腾地氤氲着隔岁不忘的软糯芬香。

当米香软糯抚慰味蕾,这古老的甘甜滋味便深深探入了魂髓。原来舌尖最坚韧的惦记是故土胎记——它以天然植物染黄,经石臼捶打凝聚了山与汗水的重量;它在灰水里沉睡变硬,又在烟火人间回软;祖辈弯腰收割金禾与劈柴烧灰的身影,就是乡愁最原始的燃料。这缕米香萦绕在代代汝城人的血脉深处,纵然他日远去万里,心窝里沉甸甸金亮亮的那块柔软米糍,依旧是灵魂得以回头安顿的家。


作品点评

本文以孩童视角鲜活记录汝城大禾米糍制作全过程,草木染、石臼捶打等工序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俏皮灵动,如米锤被黏成花猪鼻的童趣比喻,与油茶米糍在舌尖说羞羞话的通感写法,令人莞尔。更难得的是,作者将饮食记忆升华为文化传承与乡土情怀,让食物承载的汗水、智慧与红色基因,化作少年心中最绵长的乡愁,立意温暖深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谢莉娜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