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欢
郴州思科职业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李嘉欢,女,2005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思科职业学院,曾获院级人体解剖绘图比赛一等奖、校级优秀标兵、以及湖南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一等奖。
创作背景:作为嘉禾人,作者对灯盏糍粑有着深厚的感情。童年时,它是鲜活的日常记忆:奶奶灶台边衣角带起的烟火气,全家分食时的热闹声响,还有舂米声和油锅香,都融入了记忆深处。上大学后,虽离家不远,但归家不易。距离反而让关于糍粑的画面更清晰——奶奶的手艺、团圆的温暖、乡土的气息成了她思念的具体寄托。这份牵挂促使作者用文字定格这独特的家乡味道与记忆,延续味蕾里的乡愁。
代表作品
嘉禾南岭:山水情韵中的诗意栖居
参赛作者:李嘉欢(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贺春意(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在郴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版图上,南岭森林公园如时光豢养的绿宝石,静卧嘉禾沃土。当青春目光撞入这片天地,山与水正以生态为笔、人文为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卷。这既是解码家乡生态智慧的文本,也藏着对郴州的炽热共情,更将成为我们年轻一辈理解“美丽中国”的鲜活注脚。
翠峦叠嶂:峰石为笺,拓印天地诗性
南岭的山,是大地摊开的生态书页。主峰如沉默守望者,913.7米轮廓隐入云霭,似古老生态命题悬于苍穹;北侧石壁如岁月蚀刻的纪年表,纹路里嵌着风雨打磨的生态密码。阳光斜照时,光影在石壁上缓缓游走,我们追逐这束光,在纹路起伏间破译时光密语。这天地留存的“生态教案”,正悄悄埋下对山水之美的认知。
九老峰的41座峰林,恰是喀斯特地貌续写的注脚。有的峰如信使,脊背驮着原生植被传递平衡信号;有的似智者,褶皱里蓄满晨露润泽苔藓。我们踏石而上,鞋跟叩击石板的脆响刚起,就被松涛收作和声;山风裹着松香漫过脸颊时,云雾倏然漫卷,峰峦化作水墨留白,待风穿谷而过,雾散后的山峰如新翠翡翠,带着湿漉漉的绿意。正是这峰石相呼、云雾相逐的动静,让山的诗性在目光所及处愈发厚重。
碧波清流:山水相偎,晕染生态韵律
从翠峦的光影里走出,循着湿润的气息逐水而行,便撞见山水相偎的另一种韵律。山的褶皱间,溪水是藏不住的灵动血脉,刚从九老峰石缝渗涌时,还只是青苔上的几缕细流,汇到一处便成了欢唱的奔涌,遇圆石就绕个弯,碰浅滩就铺成银箔,一路奔扑进盘江水库的怀抱。
水库的水面像群山托举的明镜,岸边芦苇在风里轻摇,影子落进水里成了晃动的绿线;偶有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落回时,荡开的波纹会慢慢推到山脚,把山的倒影揉成一片碎银。无人机掠过的镜头里,传统“水光潋滟”的意境与现代生态观测的视角奇妙重叠,仿佛看见古今对这片水的凝视在此刻相遇。晨雾漫上来时,远山只剩朦胧的轮廓,倒像山在水里生了根,水在山里扎了魂,水因山有了依托,山因水添了灵秀,这缠绕的韵律,恰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人文情韵:烟火初心,熔铸生态温度
顺着溪流的方向往山巅走,山环水绕处,人文的温度正从时光里慢慢渗出来。普济寺的飞檐刚从松树林里探出头,晨钟就顺着水库的水面荡开了,连水里的鱼都像停了游动。古寺墙缝里的瓦松和香炉里的烟缠在一起,香客的脚步声轻得像怕碰碎什么,许愿声被山风送向远处时,倒像在给这片山水留信。我们举着手机拍古寺与流云的同框,忽然懂了:这烟火气让山水有了人文的厚度,古寺早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
再往上,革命历史纪念碑在阳光下闪着光。萧克将军题写的碑文被风雨磨得温润,碑座旁的映山红开得热烈,像当年烈士们未凉的热血。站在这里往下看,盘江水库的碧波正绕着九老峰的翠峦缓缓流动。原来这山水的安宁,从来不是天然的馈赠。寺里的钟声会落进水里,烈士的精神也长在了这山这水里,人文与自然在此刻相融:烟火暖了山水的筋骨,初心赋予山水灵魂,这温度便成了代代相传的守护。
山是骨架,撑起天地的轮廓;水是血脉,滋养万物的灵秀;人文是魂魄,赋予这片土地温度。在南岭漫步时,总觉得每一步都踩在连贯的脉络上:山涧的水流过古寺的石阶,寺里的钟声漫过水库的水面,纪念碑的影子落在九老峰的石上。脚下的青苔带着水的湿润,耳边的溪声混着松的清响,心里装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暖,这大概就是诗意栖居的模样:山在,水在,故事在,连时光都愿意慢下来,陪我们读懂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如何共生出永恒的生机。
嘉禾灯盏志
参赛作者:李嘉欢(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贺春意(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南岭的晨雾尚未散尽,钟水的波光已漫过堤岸,炊烟在巷陌间织就轻绸。石臼与稻粒的絮语撞进油锅的嗞嗞声里,于嘉禾的晨光中酿成岁月的回响。那枚金黄的灯盏糍粑,早已越过果腹的本真,在时光的淬炼中成为一枚文化的印鉴。这是大地写给青春的十四行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新时代少年对故土的赤诚,勾勒出他们蓬勃生长的精神纹路与生命哲思。
钟水河千年不涸的清流,将稻穗滋养得如同垂首的智者般谦逊,饱满的谷粒里蕴藏着阳光与晨露的私语。九老峰的苍翠与晋屏山的青黛,经清水浸润、石磨研磨,化作米浆中温润的底色,仿佛整座山的灵秀都融入了这绵密的肌理。扎根于嘉禾红壤的山茶树,让茶果在南岭的云雾中舒展,在朝露里呼吸,榨出的山茶油宛如液态琥珀,入锅时弥漫的芬芳,是自然写给土地的情书,也是青少年指尖跃动的感恩密码。陶瓮中的酸菜在时光里发酵出沉香,菜畦里的葱花带着晨露的鲜灵,山野土猪的精肉凝结着林间的清气。这些嘉禾风物在少年的巧手中包裹、经油温淬炼,让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掌心里焕发新意,如同为传统插上翅膀,在新时代的风中轻盈飞扬。
而当舌尖与之相遇,轻咬糍粑的瞬间,酥脆的外皮像晋屏山的岩片般爽利绽开,软糯的内馅似钟水的柔波漫过舌尖;酸菜的酸香猝然迸发时,恍若南岭的山风穿林而过,携来松涛与溪涧的清响。每一口都是味觉的交响,是与故土最直接的对话:田埂上追逐的欢笑、灶台边奶奶的等候、节庆时街巷的喧闹,都在齿间苏醒,化作记忆里最温暖的光斑。
农忙时节,田埂上分享的糍粑混着汗水的咸涩,是劳动与收获的和弦;年节里,油锅腾起的香气裹着笑语漫过青石板,是烟火人间最柔软的注脚。而今,青年创客们以现代理念重塑这道传统美味,让灯盏糍粑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那些关于嘉禾的故事,便在创新的表达中绵延生长,如同洪水般奔向更远的远方。
当年轻的身影背上行囊,灯盏糍粑的滋味便成了随身携带的精神原乡。他乡的餐桌再丰盛,那口酥脆与柔滑仍会在记忆里清晰如昨。这不是简单的味觉复刻,而是故土在血脉里的低语,是文化基因在灵魂深处的律动。这份牵挂从不是束缚脚步的缰绳,反倒化作了前行的底气:有人举起手机,用短视频记录石臼舂米的节奏、油锅翻腾的韵律,让嘉禾的风味走进千万块屏幕;有人微调配方,让传统的酸香与现代的清甜达成和解,让古老的味道在都市的味蕾上绽放。原来乡愁从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文化基因的活化剂,它让青春在传承中找到坐标,在创新中锚定方向,如同洪水的支流,既眷恋着源头的温暖,也向往着大海的辽阔。
这份既眷恋着源头又向往着大海的牵挂,在灯盏糍粑的温热里找到了最坚实的锚点。它无声地昭示着大地孕育的真理:所有向上的生长,都离不开向下的扎根。恰如钟水滋养稻穗、红壤托举茶树,青少年对故土的眷恋越深,创新的根系便越茁壮坚韧。当传统的滋味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鲜活,当乡土的记忆成为青春远航的压舱石,嘉禾的味道便超越了地理的疆界,成为一种可触摸的文化自信。这枚小小的糍粑,正是青春与故土最动人双向奔赴的见证。那些关于灯盏糍粑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属于嘉禾少年的青春叙事诗,正向着更远的远方,执笔续写着新的篇章。
飞天山:那一抹惊鸿的“郴”色
参赛作者:李嘉欢(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贺春意(郴州思科职业学院)
晨光如碎金,自飞天山丹崖的缝隙间泼洒而下,瞬间将天地点亮。我立于山巅远眺,郴山郴水如巨幅画卷在眼前铺展。韩愈曾在《送廖道士序》中写道“郴山奇变,水清石峻”,此刻亲见,才知这短短八字道尽了郴地山水的精髓。这不只是一城山水的盛景,更是锦绣中华万千气象中,那一抹令人过目不忘的“郴”色惊鸿,让我这个新时代青年,真切触摸到祖国山河的壮阔与灵秀,心底涌起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深情。
飞天山的丹霞,宛如大地写给祖国的一封炽热情书。连绵岩壁似被天地熔炉淬炼通红,如凝固的火焰在朝晖中闪耀,静静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岩层皱褶,是时光以亿万年笔力镌刻的史诗。相较于张掖丹霞的斑斓、龙虎山的峻秀,飞天山更显出一份郴地独有的雄浑与苍劲。崖壁蜿蜒起伏,层叠错落,仿佛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所历经的沧桑与坚守。
沿着步道往下走,“天生桥”飞架两峰的奇景忽然撞入眼帘,无一丝人工之迹,纯属造化神工。立于桥下仰首,蓝天如练,风自洞窟穿过,裹挟着山的呼吸、水的润泽,扑面而来,恍若与亿万年时光迎面相拥。不远处的“睡美人”峰则另显婉约,山势起伏一如佳人侧卧,具江南之柔、含丹霞之刚,恰似祖国文明,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也不乏细雨杏花的温婉。一旁的当地向导见我驻足良久,笑着说:“这山啊,春有花、夏有荫,秋有红枫,冬有雾凇。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模样,但这份刚柔相济的性子,从来没变过。”
从山巅走向山脚,郴江悠悠的身影便映入眼帘,它如系在飞天山间的一条灵韵丝带,串联起山的雄奇与水的灵动。它不似黄河之奔啸,不似西湖之宁谧,却自有其从容节奏。江水澄明,可见底石随流轻颤;日光照水,碎作万千银鳞,逐波荡漾。舟行江上,丹霞倒影入水,赤崖、绿树、白云交融晕染,宛若天工妙手泼彩,绘出浑然天成的画卷。偶见渔舟划过,船夫斗笠蓑衣,撒网如舞,网落水绽,网起珠溅,一抛一收之间,是与自然共生的从容智慧。江村隐现,白墙黛瓦错落林间,炊烟袅袅,与山岚霭雾交融难分。鸡犬声、人语声远远传来,质朴温暖。这山水间流淌的,不仅是自然之壮美,更是人间烟火气,是祖国大地上无数安稳幸福生活的缩影。
眼前的飞天山,步道顺着山势蜿蜒,整洁安稳。游人来往,或驻足赏景,或拍照留影,脸上笑意盎然。在文化保护的标识牌立在醒目处,时不时闪现手提塑料袋捡拾垃圾的青年,他们用实际行动,提醒着大家珍视这片山水。这是对大自然的敬重,更是对祖国山河的挚爱,是新时代里,青年人对“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山河之美”的切实行动,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与“文明”的内涵。
夕阳为飞天丹霞镀上金边,我再度凝望这一方山水。暮色渐起,眼前的郴山郴水渐次朦胧,但心中飞天山的身姿,却愈发明朗。它如神州大花园中一朵独具“郴”色的奇卉,绽放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光芒。这抹“郴”色,让我读懂山河可敬、家园可亲。相信未来纵行至天涯,这一抹祖国山河里的“郴色”,会一直以它的雄奇灵秀滋养我心。而我,亦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护山河无恙,建美丽中国。
作品点评
《嘉禾南岭:山水情韵中的诗意栖居》文笔灵动,意象丰盈,善用比喻、拟人赋予山水人格与诗情。结构清晰,以“翠峦”“碧波”“人文”分述,层层递进展现“诗意栖居”内核,将生态理念融入自然景物描写与人文感悟,情理交融。
《嘉禾灯盏志》本文是一曲动人的乡土赞歌与青春宣言,通过大量诗性比喻与拟人通感,将糍粑之味、制作之景描绘得极具感染力。同时,文章超越美食本身,深刻挖掘其承载的乡土记忆、文化根脉与代际传承,并升华至文化自信,立意高远。结尾以“向上的生长离不开向下的扎根”点明青春与故土“双向奔赴”的深刻哲思,余韵悠长。
《飞天山:那一抹惊鸿的“郴”色》这篇游记以“飞天山”为载体,融情于景,借景抒怀,语言优美、意象丰富。作者巧妙引用韩愈诗句,增强文化底蕴;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丹霞特色,结构层次分明。描写细腻生动,从山到水,从自然到人文,层层递进,展现了对郴山郴水的深厚情感。文末升华主题,将个人感悟与家国情怀、青年责任相结合,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担当。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 君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