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羽凡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廖羽凡,男,2009年4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成绩优异。
代表作品
郴江绕处,千年情韵
参赛作者:廖羽凡(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张德华(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北宋词人秦观笔下这抹缱绻,让郴州的山水从此有了千年未散的余韵。这座镶嵌在湖南东南的明珠,藏着太多让人流连的密码,山是沉默的诗,水是流动的词,而人情便是那最暖的韵脚。
山是郴州的脊梁,各有各的性情。东江湖畔的莽山最是泼墨淋漓,整座山似被绿浸透,从山脚的翠竹到山顶的古松,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登山人踩碎晨露时,总能听见溪流在石缝间笑闹,那激流里藏着娃娃鱼的身影,偶尔跃起又坠入水潭,惊起一串银亮的弧光。天台山的云雾最是多情,清晨时分如轻纱漫过黛色峰峦,待朝阳穿云而出,万道金光便给绿林镀上金纱,山尖的杜鹃忽然就红得灼眼,像是被阳光点燃的火苗。白鹿洞的传说在千年古柏的年轮里生长,树干上斑驳的苔痕,依稀能辨认出秦少游题诗的痕迹;栖霞岭的石碑沉默矗立,风过处,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文人墨客的吟诵。
水是郴州的血脉,处处透着灵动。东江湖的晨雾是大自然最精妙的笔触,破晓时湖面浮起乳白的纱幔,渔夫驾着乌篷船穿行其间,竹篙一点,便漾开圈圈涟漪。渔网撒出时在空中划出银弧,落水瞬间带起的水珠,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虹。郴江穿城而过时收敛了野性,变得温顺缠绵。岸边的垂柳总爱将绿丝绦浸入水面,与晚归渔船的橹影、桥上霓虹的光晕缠成一团。暮色四合时,江水会偷偷藏起晚霞的碎金,又在月光升起时,把满河星辉捧给浣衣的妇人。
苏仙岭的石阶是时光铺就的竹简,一千九百八十七级台阶,每级都刻着故事。两千年前,苏耽在此羽化登仙,留下“橘井泉香”的传说,如今井台的青苔里,似乎还能寻到那枚治病的橘核。半山的白鹿洞常有游人驻足,古柏的清香缠绕着石阶,攀援而上时,连呼吸都成了与历史的对话。
最难忘的是郴江边的夜与昼。华灯初上时,江风裹着水汽掠过脸颊,岸边的烧烤摊支起红蓝条纹棚,嗞嗞作响的五花肉裹着孜然香,混着摊主的吆喝飘向对岸。穿拖鞋的食客围坐在塑料凳上,嗦一口栖凤渡鱼粉,辣得直吐舌头,又赶紧灌下冰啤酒,笑声惊飞了柳梢的夜鹭。
裕后街的老茶馆藏着最浓的烟火气。说书人惊堂木一拍,苏仙跨鹤救民的故事便活了过来,茶客们捧着粗瓷碗里的白露茶,时而拍案叫好,时而咂嘴叹息,檐下的燕子被惊动,扑棱棱掠过青瓦。若赶上白露节,巷子里便飘满米酒香,张家阿婆端着新酿的酒坛,李家媳妇提着刚蒸的糯米,你来我往间,整个巷子都醉了。
山是郴州的骨,水是郴州的脉,而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故事与人情,才是这方水土最暖的底色。走在这里,总觉得每片叶都在低语,每滴水都在挽留,仿佛苏轼的追问早已有了答案——郴江绕山,不为谁流去,只为让每个来过的人,都把心留在此间。
作品点评
文章以苏轼诗句破题,将郴州山水喻为“沉默的诗”与“流动的词”,构思精巧。写山则莽山翠色、天台云霞各具情态,绘水则东江晨雾、郴江暮色灵动交融,更以娃娃鱼、夜鹭等生灵添趣。苏仙岭传说与裕后街烟火相映,让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交织。结尾回应开篇追问,以“心留此间”收束,字间皆是对郴州的深情眷恋,如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