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晗茜
郴州市永兴县文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雷晗茜,女,2010年10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永兴县文昌学校,成绩优秀,在校担任班干部,表现优异。
代表作品
银的冷光与橙的暖香
参赛作者:雷晗茜(郴州市永兴县文昌学校)
指导老师:张德华(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自“郴”字入史,这片湘南土地便以山水为笺,写就两千多年的篇章。若说郴州是那惊艳的扉页,雾锁东江是泼墨的留白,苏仙岭钟乳是题签的印章,那么溯郴水北上的永兴,便是字字珠玑的正文——银的冷光与橙的暖香,在时光里洇开隽永的墨痕。
郴情:扉页上的初见
初识郴情,是苏仙岭溶洞里的钟乳石。童年仰首望去,那些如凝固瀑布的石笋垂落千年,在手电光里泛着温润的光。那时不懂“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深意,只觉山水是会呼吸的——雾漫东江时,渔船像悬在半空的剪影;裕后街的骑楼下,湘昆的水袖扫过青石板。
他们说,写郴州不能只写郴州。后来才懂,这“郴情”原是流动的。当我溯郴水而上,古樟荫里的永兴银楼突然撞进眼帘,腕间苗银的凉意、晒场橙皮的馨香,竟与记忆里的郴江潮声重叠——原来扉页里的伏笔,早注定要在永兴的正文中揭晓。
银都:熔炉里的玄机
抚摸中国银都牌匾下的苗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凉。三百年前,从南洋归来的永兴人,带着“从废料里炼真金”的技艺,在这座零矿藏的小城点燃第一炉火。熔炉沸腾时,废渣在烈焰中蜕变成银,如今竟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流银量。
银匠铺里,老匠人正将银条锻成薄片。锤声叮当,与三百年前的节奏无二。他说:“永兴人炼的不是银,是‘无中生有’的理。”那些从海外废料里淘出的银光,那些在简陋工棚里迸发的智慧,早被锻进银纹——这哪里是金属的冷硬,分明是湘南人骨子里的韧劲在闪光。
橙乡:红土上的传奇
永兴的另一重传奇,藏在红土坡的橙林间。当第一颗冰糖橙咬破薄皮,清甜在舌尖炸开时,便懂得为何它被称作“橙中贵族”。三百年前,这里的野果还带着涩味,是永兴人用三百年的嫁接、培育,让酸涩在红土上酿出蜜来。
秋日的晒场最是热闹。橙农将橙皮摊开,阳光把果皮晒成琥珀色,香气漫过整个村庄。他们一边翻晒一边笑:“银要炼,橙要养,都是把寻常日子熬出滋味。”左手握熔炉的冷,右手捧果实的甜,这座小城竟把刚与柔揉得这样妥帖。
钟乳石会风化,银楼的锤音会飘远,但熔炉里跃动的智慧、橙林间流淌的甘甜,早与郴水的波、永兴的土融在一起。郴情是陈酒,封在山水的陶瓮里,在郴州的扉页上初嗅芬芳,到永兴的正文中才品出真味——原来最动人的篇章,从来都写在寻常人的手里,写在“无中生有”的创造里,写在岁月也带不走的血脉里。
作品点评
文章以“郴为扉页,永为正文”为核心,巧喻贯穿始终,构思精妙。三个小标题如书之章节,层层递进:首写郴州山水晕染的“郴情”底色,再述永兴银都“无中生有”的冶炼智慧,终揭橙乡将酸涩酿甘甜的生活哲学,自然勾连两地血脉。语言兼具诗意与质感。文末以“陈酒”喻郴情,将自然景致、人文传奇与血脉传承熔于一炉,既见地域特色,更显精神厚度,读来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