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130. 谭馨彤 | 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学生
2025-09-11 15:07:24

  谭馨彤

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谭馨彤,女,2015年3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学生。入学以来,她始终以勤勉自律的态度投入学业,热爱阅读和写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暑假作者跟着爷爷回郴州莽山老家,充满烟火气的日常、长辈的温情陪伴和莽山的自然馈赠,满是温情,让她回味无穷。


代表作品

莽山的味道

参赛作者:谭馨彤(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李学姣(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

暑假里,我跟着爷爷回了郴州莽山的老家。爷爷说,夏天的莽山藏着最鲜的味道,有冒尖的芦笋,还有山泉水泡的好茶。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爷爷就带我去竹林里找芦笋。他拿着小锄头,拨开厚厚的落叶,指着土里冒出的绿尖尖说:“看,这就是芦笋,要趁它刚冒头时挖,才最嫩。”我蹲下来仔细看,芦笋穿着紫色的“小外衣”,头顶还带着水珠。爷爷教我轻轻刨开泥土,再一拔,“咔嚓”一声,带着泥土清香的芦笋就到手了。不一会儿,竹篮里就装了小半篮,爷爷说:“中午让奶奶给你做芦笋炒腊肉,这是咱莽山夏天的第一口鲜。”

回到家,奶奶果然把芦笋洗得干干净净,切成小段,和腊肉一起炒。锅里“滋滋”作响,香气一下子就飘满了屋子。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芦笋脆生生的,带着淡淡的竹香,一点都不涩。奶奶笑着说:“这芦笋只长在莽山的竹林里,喝着山泉水长大,城里可吃不到这么鲜的。”

下午,爷爷要给我泡莽山茶。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墨绿色的茶叶,叶片小小的,闻起来有股清清凉凉的味道。“这茶是山上的老茶树摘的,要先用山泉水洗茶,再用80摄氏度的热水泡。”爷爷边说边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水也变成了淡淡的黄绿色。他给我倒了一小杯,我抿了一口,刚开始有点苦,咽下去后,喉咙里却甜甜的,特别清爽。

爷爷说,采茶是莽山人的大事。春天的时候,山民们会背着竹篓上山,只摘最嫩的芽尖。“你阿婆年轻时采茶可快了,一天能摘满满一篓。”说着,爷爷指给我看墙上的照片,阿婆穿着蓝布衫,站在茶园里笑,身后是层层叠叠的青山。现在虽然有机器采茶,但阿婆还是坚持自己采,说亲手摘的茶才有感情。

傍晚,邻居李阿婆送来了刚炒好的茶油芦笋。她把芦笋切成丝,用自家榨的茶油快炒,还撒了点辣椒面。“尝尝阿婆的手艺,这茶油也是莽山的宝贝,用老茶籽榨的,炒菜特别香。”李阿婆的普通话带着乡音,却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我们坐在院子里,就着茶香吃着芦笋,听爷爷和阿婆讲山里的故事,风里都带着草木的清香。

离开莽山那天,奶奶给我装了一小袋晒干的芦笋,爷爷则把新炒的莽山茶放进我的书包。“回去泡的时候要记得用温水,慢慢品。”爷爷叮嘱我。车开动时,我看着窗外的青山越来越远,心里却记住了芦笋的脆甜,还有莽山茶的回甘。

原来爷爷说的“莽山味道”,不只是芦笋和茶的味道,还有山里人的热情和自然的馈赠。这就是咱郴州的情分吧,藏在每一口鲜里,每一缕茶香里,让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山水为卷,烟火作暖

参赛作者:谭馨彤(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李学姣(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中心小学

郴州的美,是山水泼墨的长卷,是岁月煨煮的陈酿,藏在雾的纱、水的魂、山的骨里,一抬眼便是画,一驻足便成诗。

晨雾漫过东江湖时,整座湖都成了被揉碎的月光。一叶扁舟从雾里钻出来,艄公的竹篙轻点,涟漪便一圈圈荡开,把两岸的翠峰揉成水里的翡翠。渔网在空中划出银弧,落下时溅起的水珠,被初升的太阳照得像撒了把碎钻——这哪是捕鱼?分明是仙人在雾里撒网,要把这湖的灵秀都收进网眼。待到日头升高,雾便淡了,露出湖底的青石,看得见几尾银鱼摆着尾巴,贴着石缝打盹。岸边的芦苇丛里,偶有白鹭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水面,带起的细浪,竟把远处的兜率灵岩都晃成了水中的倒影。

苏仙岭的晨光是有味道的。石阶被千万双脚磨得发亮,每级都浸着松针的清香。古柏的虬枝缠着云,像老者捋着长须,看山间的香火袅袅升起,与雾缠成一团。三绝碑前,秦少游的词被岁月刻得愈发深沉,风过处,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叹息,混着山涧的叮咚,在竹林里打着旋儿。登上望母台时,整座郴州城都在脚下铺展开来——郴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绕着楼群缓缓流,远处的五岭广场,车流像搬家的蚂蚁,忙而不乱。山风拂过脸颊,带着草木的清气,竟分不清是山在看城,还是城在仰山。

飞天山的红岩是烧红的火。千万年的风雨把岩石雕成了巨兽、屏风,赤褐色的崖壁上,爬满翠绿的藤蔓,像给古铜色的山脊披了件绿纱。乘船游翠江时,两岸的山壁会突然往中间挤,船仿佛要钻进山的肚子里,转过弯,却又豁然开朗——一汪碧潭里,倒映着“天生桥”的拱,桥洞套着山影,山影裹着云,船从桥下游过,像从时光的缝隙里穿过。夕阳西下时最妙,红岩被染成了熔金,江水也成了琥珀,连岸边吃草的牛羊,都成了画里的墨点。

最是市井里藏着郴州的暖。栖凤渡的早市,鱼粉摊的蒸汽能飘出半条街。雄鱼熬的汤泛着奶白,酸豆角和紫苏叶撒上去,红油“滋滋”地冒小泡。老板捞起滑溜溜的米粉,往碗里一扣,筷子搅开时,香气能勾得人脚底板发飘。坐在矮凳上嗦粉,听邻桌的人用带着郴州腔的话闲聊,说东江湖的鱼肥了,说苏仙岭的庙会要开了,说自家的崽在外地寄了新茶回来。粉汤辣得人冒汗,心里却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太阳。

郴江的水是串起这一切的线。它从南岭深处流来,过城区时,被两岸的灯光染成了彩绸;到了裕后街,又变得慢悠悠的,看吊脚楼的灯笼在水里晃,听酒吧里飘出的歌,混着老人摇着蒲扇的闲话。江水不慌不忙地流,流过古桥的石墩,流过新修的廊亭,把山的青、雾的白、城的暖,都揽进怀里,酿成了郴州独有的滋味——是山水的灵,是岁月的厚,是烟火的真。

这郴州,哪是一座城?分明是天地泼墨时,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盒,把所有的翠、所有的红、所有的清、所有的暖,都糅在了一起,让每个来过的人,心里都住进一片山水,一缕乡愁。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以“芦笋”“莽山茶”为线索,满是童真与生活气息。她细致描写挖芦笋的乐趣、茶汤的回甘,将长辈的关怀与家乡味道融入字里行间。“咔嚓拔芦笋”“滋滋炒菜香”等细节鲜活生动,既展现了莽山的物产之美,又传递出郴州人对自然的珍视与淳朴情谊。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