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笑笑
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谢笑笑,女,2012年2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热水中学,她性格开朗,学习刻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热爱语文、写作。
代表作品
濂溪书院传千年
参赛作者:谢笑笑(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中学)
在美丽的郴州汝城,青山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环绕,绿水如一块透亮的翡翠镶嵌其中。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间,静静矗立着一座文化明珠——濂溪书院,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优雅的老者,诉说着千年理学传承和郴州儿女深深的情谊。
濂溪书院在汝城城区西南,106国道像一条飘带从东边蜿蜒而来,离城区中心也就八百米。这座书院是为了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它有着仿宋四合院的样子,砖木结构的回廊把30多间房屋巧妙地连在一起,错落有致。书院前面,秀溪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后面,青山连绵起伏,松涛阵阵,白云悠悠,流水声和松涛声交织在一起,就好像自然和人文在这里合奏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走进书院,飞檐翘角的庭院特别好看。照壁上刻着周敦颐那篇特别有名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几个字写得刚劲有力。再看看旁边的池塘,里面的莲花开得正艳,和照壁上的字相互映衬,美极了。还有那座清风桥,横跨在水面上,桥上青石板栏杆的正面和反面都雕刻着荷花,就像真的一样。春天的时候,杨柳轻轻飘动;夏天的时候,荷叶挨挨挤挤,四季变化,书院总是以温柔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周敦颐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被后人尊称为“道学宗主”,是理学的先驱。他曾经在汝城当县令,一当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他特别关心老百姓,鼓励大家耕种读书,还创办了县学,修了水利,让老百姓变得更有文化、更聪明,让汝城这个边陲小城一下子有了生机。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这些书,给宋明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那篇《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人,把君子的品格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文化的记忆里。
从古至今,好多厉害的人都曾经在濂溪书院学习立志。像明代的两广总督朱英、清代的诗人郭远,还有开国上将朱良才、李涛。书院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副楹联,都藏着郴州人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2001年的时候,汝城按照“修旧如旧”的办法修复了书院,广场、前坪还有室内的陈列都变得更好看了。2004年,央视的《走遍中国》还报道了书院,让它一下子出了名。濂溪书院就是郴山郴水的文化地标,也是郴州儿女的精神老家。它用莲花的高洁来比喻人的品格,用水的清澈来映照人的心灵,把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和汝城的山水灵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当游客在书院里漫步,既能感受到《爱莲说》里那种深刻的哲理意境,又能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是怎么变化的。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就像一个不爱说话的智者,默默地看着郴州的变迁和发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只把那些好看的建筑保存下来,而是要把文化里的精神一直传下去。就像书院门口那副对联说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郴州儿女对文化的热爱和思念,会随着郴山郴水,一直流向更远的地方。
郴山郴水郴情·汝城记
参赛作者:谢笑笑(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学校)
晨雾像一匹未染的素绸,轻轻搭在九龙江的肩头。我踩着露水上的晨光走进汝城,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谁在耳边念着古老的童谣。这方被南岭余脉温柔环抱的土地,每一寸山水都浸着郴州特有的情味——不是浓墨重彩的张扬,是山岚漫过梯田时的缠绵,是溪水绕着古桥时的依恋。
九龙江的绿
九龙江的绿是会呼吸的。沿着栈道往里走,先是见着浅绿的蕨类贴着岩石,像谁用翡翠裁了裙边;再往里,老樟的深绿便漫过来,把阳光筛成一地碎金。最妙的是山涧边的竹林,新竹裹着浅褐的笋衣,亭亭地往云里钻,风过时,千万片叶子簌簌地响,倒像是山在低声说话。
溪水是这绿色的魂。从海拔千米的峰峦间跌下来,在岩石上撞出雪白的花,又急急地聚成一汪碧潭。潭水清得能数见水底的卵石,阳光透进来,石上的青苔便成了流动的翡翠。偶有红尾的小鱼游过,像笔尖不经意点在宣纸上的朱砂,转瞬又隐入绿影里。当地人说,这水是从南岭主峰淌下来的,带着山的骨血,喝一口能洗去三分尘气。我试着掬起一捧,凉意顺着指尖往心里钻,果然带着草木的清甘。
行至瀑布下,方知山水的气魄。水流从数十丈高的崖壁上翻涌而下,撞在深潭里,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织出彩虹。崖壁上生满了苍劲的古松,虬曲的枝干斜斜地探向瀑布,像是要接住那些飞溅的银珠。站在观瀑台,只觉满耳都是水的轰鸣,满眼都是绿的蒸腾,连呼吸都染上了湿润的草木香——这是九龙江的情,是山与水相守千年的默契。
古村的青
离开九龙江,往东南行十余里,便见着朱家湾的青瓦了。这方藏在山坳里的古村,像一本被时光轻轻合起的线装书,一脚踏进去,就翻开了明清时的岁月。
村口的古桥是最好的注脚。青石板铺就的桥面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桥栏上的石狮子早已看不清眉眼,却依然守着潺潺的溪水。桥下的水不深,看得见鹅卵石铺就的河床,妇女们蹲在石阶上浣衣,木槌捶打衣裳的声音,和着溪水的流淌,在巷子里悠悠地荡。桥边的老槐树怕是有上百年了,枝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浓荫把半个村子都罩在怀里,树下摆着几张石凳,老人们摇着蒲扇说古,说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时,曾在树下歇脚喝水。
村里的老屋多是青砖黛瓦,飞檐上雕着简单的花纹,像云,又像山。墙根下的青苔顺着砖缝蔓延,给灰白的墙面缀上了暗绿的纹章。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便见着天井里的那方天空。阳光落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映着墙角的兰草,也映着梁上悬着的玉米串和红辣椒,红的红,黄的黄,像谁在素色的宣纸上点了最热烈的颜料。
最难忘是祠堂前的晒谷场。秋日里,金黄的稻谷摊得满地都是,老人用木耙轻轻翻动,谷粒碰撞的声音沙沙地响。孩子们提着竹篮在谷堆旁追逐,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地掠过马头墙,影子落在远处的稻田里。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星星点点地缀在绿草丛中,风过时,香气混着谷香漫过来,让人想起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汝城的情,是人与土地相濡以沫的温情。
温泉的暖
暮色漫上山头时,热水镇的温泉正冒着袅袅白气。这方藏在罗霄山脉褶皱里的热泉,是大地给汝城的馈赠,也是郴州山水最温柔的情。
沿着河岸走,可见着数十口温泉井。有的用青石板围起,像一方露天的浴池;有的连着古朴的木屋,木窗里透出昏黄的灯光,映着檐下的红灯笼。泉水从地下涌出来,带着硫磺的微腥,在井边凝成细密的水珠,顺着石壁往下淌,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天上的月牙。
当地的老人说,这温泉水是有灵性的。寒冬腊月里,再冷的天,泉水也冒着热气,农人们干完活来泡一泡,筋骨都舒展开了;炎夏时节,泉水却透着微凉,洗去一身暑气,心里头敞亮。更奇的是泉边的古榕,根须扎在滚烫的泉眼旁,却长得枝繁叶茂,像是得了泉水的滋养,岁岁常青。
我坐在临岸的石凳上,看月光落在水面上。河水是温的,水汽氤氲着,把远处的山影晕成了淡墨画。偶有晚归的渔人摇着竹筏从河上经过,竹篙一点,水面便漾起一圈圈银纹,惊起几只白鹭,往对岸的芦苇荡里飞去。岸边的茶馆里飘来茶香,混着温泉的暖意,让人觉得这山水草木,连同烟火人间,都浸在一片温柔里——这是汝城的情,是大地与生灵相依相偎的暖意。
梯田的韵
次日清晨,往南洞乡去看梯田。车过盘山公路,忽见窗外铺展开一片金黄,像谁把天上的云锦铺在了山间。当地人说,这梯田是祖辈们一锄一犁开垦出来的,顺着山势蜿蜒,从山脚一直铺到云里,春时是碧绿的绸,秋日是金黄的缎。
站在观景台往下望,果然是一幅天成的画卷。田埂像墨线勾勒的轮廓,把稻田分成一级级的,从山脚盘到山顶,像是巨人的天梯。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风过时,便掀起一层层金浪,浪尖上闪着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田边的竹林里,偶有农人扛着锄头走过,身影在金黄的稻浪间忽隐忽现,像是画里走出来的人。
山脚下有一方水塘,水面平得像镜子,把天上的云、岸边的树、远处的梯田都映了进去。塘边的老樟树下落着几只鸭子,嘎嘎地叫着,搅碎了水里的倒影,也搅碎了山间的宁静。一位戴斗笠的老农正在塘边洗农具,木盆在水面上轻轻晃,他的影子便跟着在水里摇,和梯田的倒影叠在一起,成了一幅流动的画。
待走到田埂上,才知这画卷的细腻。稻穗上的谷粒饱满得快要裂开,摸上去糙糙的,带着阳光的温度。田埂边的杂草里,开着蓝色的小花,细看时,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晶莹得像珍珠。远处的山尖上飘着几缕白云,像是从稻穗里升起来的仙气。老农说,这梯田是有脾气的,春要灌水,夏要除草,秋要收割,冬要养土,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话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却让人想起“敬业”二字——这是汝城的情,是人与山水共生共荣的真谛。
暮色降临时,我站在南洞乡的山梁上回望。夕阳把九龙江的轮廓染成了金红,朱家湾的炊烟在暮色里轻轻飘,热水镇的温泉又升起了白汽,南洞的梯田则浸在一片温柔的暮色里。忽然明白,这郴山郴水郴情,原是藏在山水的呼吸里,藏在古村的烟火里,藏在农人的笑脸上。
汝城的山水,从不是孤立的风景。山是郴州的骨,水是郴州的血,而那流淌在山水间的情,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用勤劳与善良,用敬畏与热爱,写在大地上的诗。这诗里有“富强”的期盼——看那梯田里饱满的稻穗,是大地对耕耘的回馈;有“和谐”的真意——看那古桥与溪水相守百年,是自然与人世的默契;更有“友善”的温度——看那温泉边递来的一杯热茶,是陌生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
离开汝城时,晨雾又起。青石板路上的露水还没干,九龙江的溪水还在唱,古村的老槐树还在摇。这方山水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不说什么,却把所有的情都藏在风里、水里、土里,等着每一个懂它的人,细细去品。
作品点评
《濂溪书院传千年》以诗意笔触勾勒濂溪书院风貌,融自然景致、建筑特色与人文底蕴于一体。既详述书院格局、修复历程,更凸显周敦颐理学精神及其对汝城的深远影响,借名人踪迹与楹联意境,让千年文脉跃然纸上,展现出文化地标兼具的历史厚重与精神感召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