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慧
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黄艺慧,女,2009年8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学生,曾获得郴州市“读好书· 写好字· 讲好故事”征文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情韵悠长
参赛作者:黄艺慧(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张德华(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丹崖翠壑藏灵韵,玉带银涟绕碧川”。郴州,这座被山水浸润的城,像一轴摊开的水墨长卷,既有自然的清灵,又有历史的厚重。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浸润着故事——不仅有郴山郴水的诗画风光,更有湘南起义的烽火记忆,有黄克诚大将从这片土地走出的刚毅身影。他九起九落仍赤诚如初的精神,早已和郴山的岩、郴水的波融在一起,成了郴州最动人的底色。
莽山——“郴山”的骨相
黎明的小巴碾过晨露,往莽山去。窗外的稻田与屋脊渐渐浸在雾里,只剩深浅不一的绿在流动。缆车升起时,金鞭溪像被山风抖开的银带,山岩切面裸露出铁灰色的筋骨,像极了当年革命者挺直的脊梁。
踏栈道而行,冷杉的水珠落在脖颈,凉丝丝的像句暗语。五指峰顶的云海正漫上来,漫过公路、楼宇,漫过心头的琐事。风穿过岩缝,发出呜呜的响,恍惚是当年湘南起义时的号角。我摸着粗糙的岩壁想,黄克诚将军年轻时是否也在此驻足?这山的坚硬,原是和他“九上九下仍向前”的骨气相合的。
东江湖——“郴水”的眼波
别了莽山,东江湖的晨雾正浓。观景台上望去,远山在雾里洇成淡墨,湖水把天、云、树都揽进怀里,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太阳爬高时,金辉戳破雾霭,湖面顿时铺满碎金,渔夫的木桨搅碎倒影,网撒出去,像抖开一片银亮的星。
这柔波里藏着故事。当年红军在此休整,百姓曾划着这样的小船送粮送药,湖水凉,却暖过战士们的手。东江湖的静,原是从烽火里淘洗出的温柔——就像黄克诚将军铁骨下的柔情,一生为百姓谋福,恰如这湖水,默默滋养着一方人。
裕后街——“郴情”的烟火
裕后街的青石板被脚步磨得发亮,骑楼的青砖缝里渗透着时光的味道。街口的猪杂粉摊飘出乳白的汤香,撒把葱花,热气就顺着屋檐往上爬。我端着栖凤渡鱼粉,米粉滑进嘴里时,鲜辣里裹着熟悉的暖意——这味道,和阿婆说的“当年给红军熬的鱼汤一个鲜”对上了。
巷尾的湘昆戏台上,水袖翻飞间唱着“姹紫嫣红”。台下看客的笑声、粉摊的吆喝、戏文的婉转,揉成一团烟火气。忽然懂了,黄克诚们当年浴血奋战,要守的不就是这样的日子?汤锅里翻滚的不只是鱼鲜,还有代代相传的安稳。
苏仙岭——“天下第十八福地”
沿山路往上,阳光透过杉叶筛下金斑,亭台的飞檐挑着云影。登顶时,郴州城在脚下铺展开:郴江如带,绕着高楼流;车水马龙里,是烟火升腾的暖阳。
古观的铜铃晃了晃,像在应和当年的故事。湘南起义时,革命者曾在此秘密集会,石阶上或许还留着他们的脚印。如今的繁华里,藏着他们的憧憬——黄克诚将军若看见这满城灯火,该会笑着说“值得”吧。
郴山的骨、郴水的眼、郴情的暖,原是一体的。山水记得烽火里的坚守,烟火延续着先辈的理想,而黄克诚将军的精神,就像山间的风、水上的光,照着我们往前走。这场与郴州的相遇,不只是看风景,是听山水讲历史,是从烟火里读初心——原来最美的韵,从来都藏在自然的馈赠里,藏在血脉的传承中。
山水作笺,写尽郴州意
参赛作者:黄艺慧(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张德华(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郴山蘸着晨露在天地间铺开素笺时,郴江便成了最灵动的笔。这方被南岭轻拥的土地,从不缺浓墨重彩的景致,却总把最深的意趣,藏在山水相契的留白里。
苏仙岭是枚朱红的印。我们沿着山径向上,青岩被千年的雨洗得温润,“三绝碑”上的字迹仍带着墨香。绍圣四年的秋,秦观踏着落叶登上岭来,贬谪的愁绪如浓雾裹住眉峰,直到望见郴江如碧带绕山而去,才低吟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一问让松涛停了声息,连石缝里的秋虫都敛了翅 —— 原来山水早懂他的怅惘。山径旁的老松探过枝桠,山腰茶寮的阿婆递来粗瓷碗,茶汤里晃着山影:“这山记着每个人,就像记着哪年春茶最甘。”
离开苏仙岭,驱车前往仰天湖。这片海拔 1314 米的草原上,湖水像被蓝天吻过的镜面,倒映着风车与流云。晨雾漫过草甸时,牛群在雾里浮成移动的墨团,牧人的鞭声惊起几只云雀,翅尖扫过湖面,碎银般的波光便漫向远处的瑶寨。翻看随行带的《徐霞客游记》,见他当年过郴州时曾记“南岭雾锁山径”,想来是错过了这般景致。守湖的瑶胞说:“这湖是山的眼睛,晴时看得到月亮的倒影,雨时能接住星星的眼泪。”风过时,云影在湖面走笔,我们都成了偶然路过的读信人。
午后抵达高椅岭,这里更像幅未完成的泼墨。红岩是打翻的朱砂,水洼是滴落的靛蓝。秦观若见了这红岩碧水,或许会改了“为谁流下”的惆怅 —— 原来山水从不是困住人的网,而是刚柔相济的诗。雨后的水洼里,红岩的倒影被风揉出细纹,像有人用指尖在靛蓝宣纸上轻轻晕开朱砂的边。同行的向导说:“亿万年的风是皴法,千年的水是渲染。”
傍晚时分,我们走进裕后街。巷尾的老木匠正刨着樟木板,刨花飞起来像散开的墨丝,他说这木头要浸过郴江水才不蛀——连烟火里的手艺都沾着山水的笔墨。栖凤渡鱼粉的热气漫过青石板,穿蓝布衫的阿姐挥着长勺,把郴江的水、南岭的辣都调进碗里。檐角的铜铃晃着当年的节奏,秦观若路过,定会被这辣香勾住脚步。
离开时回望,郴山仍在暮色里垂首,郴江依旧写着未完的句子。忽然懂了秦观那句词的深意:所谓郴州意,原是山水作笺时特意留下的三分留白 —— 给雾,给风,给每个驻足者心里那点与千年前文人相通的温柔。就像茶寮阿婆碗里晃的山影,早跟着郴江的水、苏仙岭的风,悄悄住进了每个来过的人心里。
作品点评
《郴山郴水,情韵悠长》以“郴山郴水”为脉络,借四个小标题串联起莽山、东江湖等景致,构思精巧。写景时善用比喻,让山水有了灵动质感。更妙的是将自然与人文、历史熔铸,黄克诚精神与郴山的刚毅、郴水的温润相呼应,使风景不只是风景,更成为精神载体。
《山水作笺,写尽郴州意》以苏仙岭、仰天湖等景点为骨,融秦观诗词与本地风物,自然与人文交织,画面鲜活。结构按游览时序推进,从晨至暮,起承转合流畅,穿插当地人话语,诗意与烟火气相融,简而有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