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
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代理,女,2009年1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学生。
代表作品
流淌的便江,永驻的郴情
参赛作者:代 理(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张德华(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郴山苍苍,郴水漾漾。那是郴州独有的柔情,从南岭深处蜿蜒而来,将天地灵气揉碎,化作街巷间袅袅炊烟,缠缠绕绕漫过青瓦白墙。
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总把现代与古朴调和得恰到好处。钢筋水泥的高楼沿山势铺展,玻璃幕墙反射着云卷云舒,转身却能撞见爬满青苔的石阶,通向林间古寺。人们说起郴州,脑海里总会浮出灵动的名字:东江湖的雾、苏仙岭的月、莽山的竹、高椅岭的丹霞,还有仰天湖大草原上摇曳的格桑花。
便江在东江湖下游舒展腰身,像碧绿绸带揽住整座城。我是被便江水养大的孩子—沿江街道如脉络交错,楼房或明快浅黄,或留着青砖岁月痕,阳台衣裳随风摆动,活像彩色风铃。
天刚亮时,便江雾未散。青山裹在牛乳般的白雾里,只露黛色山尖,如未干的水墨画。树叶露珠坠在青石板上,混着青草与泥土气息漫开。早点铺蒸笼热气裹着米粉香飘出半条街,唤醒了城市。轮胎碾过带露柏油路,学生背着书包跑过野菊,工人骑电动车穿过桥洞,晨练老人在公园挥太极扇、落棋子,闲聊声混着鸟叫成了晨曲。
正午阳光泼洒,便江水泛着碎金。家家户户阳台晒着被子,棉絮裹着阳光的暖香。临江茶馆里,有人捧杯看水鸟,有人对棋盘凝神,流水与叶声缠成催眠曲。孩子们放学往江边跑,踩水滩追逐,笑声惊飞芦苇丛的蜻蜓。
夕阳染红河天,便江成了打翻的胭脂盒。云霞似火倒映水中,渔船摇橹归来,鸬鹚站船舷理羽,渔夫收拾渔网,网眼挂着银鱼。夜市灯亮起来,烤串烟火、冰粉甜香、摊主吆喝沿堤蔓延。纳凉人搬竹凳坐路边,摇蒲扇说家常,江风带凉意吹散疲惫。
夜深时,便江静得能听见心跳。岸边灯光碎在水里像撒了星星,晚归人走过吊桥,木板吱呀惊起涟漪。我站阳台望江,山影沉默如谜,水流低吟浅唱,心事被江水泡软,随波纹漂向远方。
在郴州,山不分高低。苏仙岭望母松守着传说,莽山将军石立云端,街角土坡长满狗尾草,藏着孩童脚印。水不论清浅,东江湖晨雾漫过船头,便江涟漪托起夕阳,巷弄古井蓄着甘泉,井口绳痕藏着故事。
城里砖瓦,是郴州人用双手垒的温度。老木匠在巷尾刨木板,刨花如金蝶落脚边;修鞋匠钉锤节奏与江声合拍;年轻人把咖啡馆开在老宅,香气混着木质沉静,生出别样风情。
如今走在新柏油路,偶尔想起童年石板路。那时晨雾里有豆腐脑吆喝,夕阳下有母亲唤归声。高楼渐多,车水马龙藏着奔向未来的脚步,可暮色四合时,总有熟悉山风穿街巷,带便江潮气,像温润老者轻拍我肩。
郴山依旧苍苍,郴水依旧漾漾。那些浸在山水里的日子,已成刻在骨子里的牵挂,无论走多远,回头总能看见那片山水在暮色里,温柔望着我。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便江为线索,串联起郴州的朝暮与四季,字里行间满是乡土温情。作者善用比喻,将便江比作“碧绿绸带”,夕阳下的江面喻为“打翻的胭脂盒”,让山水有了灵动气息。从晨雾中的市井烟火到深夜的静谧江声,时间轴上的生活场景细腻鲜活,既写得出自然之美,也道得出人情冷暖。现代与古朴的交织、成长记忆与故土情怀的融合,让“郴情”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读来如沐山风,如饮江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