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772. 许宸羲 | 长沙市长雅中学学生
2025-08-12 17:34:39

  许宸羲

长沙市长雅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许宸羲,女,2011年4月出生,就读于长沙市长雅中学初二。获评长沙市开福区“书香少年”,作文曾多次刊载于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公众号,且多次获得学校寒暑假读后感一等奖,有一篇文章被《满分作文》收录。

创作背景:每年多次回乡探亲,浓浓乡情萦绕心间。一碗鱼粉牵绊父母情结,也成为作者寻根之源。此篇文章是学校考试之作,经过指导修改,已被重庆出版社《作文素材·中考版》第4辑收录。


代表作品

追忆那抹鲜香

参赛作者:许宸羲长沙市长雅中学

指导老师:雷玲娜长沙市长雅中学

回忆如烟般朦胧,追的不过是那抹独特的鲜香,那乡愁,那传承。——题记

晨曦微凉,凉风丝丝吹过脸颊,冬日清晨便是雾沉沉,白茫茫的。我与父亲走在沉睡的街边,街上还残留着昨日新年的盛况,盛得晃人眼。

“到了,”父亲指向左边一个羊肠小巷。我不解,爸爸每年新年回到老家,清晨就会“消失”,只为来这么简陋的地方吃早饭?父亲不语,只是神秘地笑笑。

向左看去,青砖红瓦,屋檐下“金国鱼粉”的招牌斑驳老旧,牌匾右下角有一行更破旧的小字——郴州老字号。虽是清晨,小巷中却已炊烟袅袅,店内外熙熙攘攘,不少吃客旁边立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箱。哦,对,这里靠近火车站。赶火车还绕来吃粉?

细雨从空中冉冉飘落,一抹鲜香辛辣的咸味偷偷蹭进我的鼻中,是鱼混合辣椒的味道。赶紧入店坐下,父亲像是与店老板熟识一般:“老样子,来两碗。”“好嘞——”

很快,朱红粗拙的碗盛着红艳的鱼粉端上桌面。碗中,嫩白的粉条交缠在红艳艳的辣椒油中,还有几大块鲜白的鱼肉匍匐,加点点葱翠,红白绿的图景煞是诱人。最绝的是面上覆盖半个碗的焦黄虎皮的荷包蛋。吃鱼粉,这是标配。

轻嘬,滑溜溜的粉条下肚,口中鲜香环绕,滑嫩细薄,跟长沙吃的口感完全不同;再咬一口鱼肉,鲜嫩,表皮还有辣椒油的清香。“小姑娘,吃得惯不?”店老板不知何时站在桌子旁,笑眯眯的看着我。“可以,好吃!”店老板手握汤勺,和我絮叨起来:“你爸是每年过年都要来吃呢。不晓得吧。这鱼粉可是我们郴州的非遗呢……”原来,这鲜香的鱼汤是用新鲜郴州鱼熬汤,凌晨两点开始熬,用秘制的辣椒油一起熬到六点才成;这粉皮,是手工石磨磨出的米浆放入蒸屉,蒸成粉皮再切成刚好不易断的宽度;就连荷包蛋也一定要用茶油现炸才有这外酥内滑的口感。

小小的一碗鱼粉,包含了多少传统制作工艺的匠心呀!

直到我与父亲离去,狭窄的门口人流依然络绎不绝。可我不解:老板已经这么赚钱了,为何大过年的还凌晨熬汤开店呢?只为更多的钱财利润吗?

漫漫凉风,丝丝细雨,爸爸回头看了一眼小巷,悠悠道来:如果这个店关门了,有很多像爸爸这样一年只过年回来一次的人,可能一辈子再也吃不到这家乡的味道了呀!

“鲈鱼自是君家味,莫背松江忆汉江。”‌ 我似乎明白了,爸爸的“消失”,那些赶火车的归乡人,追的不是一碗鱼粉的鲜香,追的是一份情怀,一份乡情;鱼粉老板的坚守传统工艺,新年辛苦操劳,追的不是一份盈利的盆钵满钵,追的是一份传承,一份情义。

回到长沙,我起锅烧水,开视频求学,乞求自己做出如同店里鱼粉的那一抹鲜香。我也成了“追”的一员,我追的是什么呢?我想,我追的是我的根,还有那根为之萦绕的文化传统。


作品点评

本文以一碗非遗鱼粉为切口,巧妙勾连“追”的深层意蕴。从清晨觅食的烟火场景入手,将非遗技艺化作可触可感的味觉记忆。行文层层递进:初写不解父亲执着,再借老板之口揭示熬汤制粉的匠心,最终由父亲“乡愁论”点破文化传承之重。最妙在结尾的“追根”升华——从被动跟随者转为主动传承者,将“追”从怀旧升华为文化自觉。文章善用感官描写、场景对比,使传统技艺的抽象价值落于具体生活褶皱中。题记与宋诗《鲈鱼》的呼应,更显文脉意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