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淅
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朱璐淅,女,2011年6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
创作背景:去年暑假作者随家人探访郴州,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词句总在心头萦绕。那些山水间流动的暖意,让“幸自”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她想把这份懂得写下来,给这段让她沉醉的相遇留下温柔的注脚。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酿情长
参赛作者:朱璐淅(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袁淑英(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 )
秦观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让湘南这片土地的山水有了千年不绝的余韵。郴州的情,从不是喧嚣的告白,而是藏在晨雾吻过的峰峦里,浸在渔歌唱晚的碧波中,在每道石阶的温度里、每片涟漪的笑意里,悄悄酿成岁月的回甘。
雾锁青峦藏诗痕
苏仙岭的晨雾总带着三分慵懒,像被山风揉皱的素绢,漫过黛色的山脊。两千三百级石阶被千万双手掌抚过、千万双脚印磨过,早已润得像浸了月光的玉。行至三绝碑前,秦观的愁绪、苏轼的叹惜、米芾的墨韵,在青灰色石面上洇了千年,指尖触到那些凹凸的刻痕时,仿佛能听见北宋的风穿过竹林,三人隔着时空的共鸣,早被山雾收进了白鹿洞的石缝。
洞前的石案上,总摆着新摘的野果与陶罐盛的清泉。山民说,是学苏仙少年时喂鹿的模样。春日里,樱花瓣落在果碟旁,像谁悄悄搁下的诗笺;秋日里,野菊从石缝钻出来,把“孝”与“善”的故事,开成了漫山遍野的金黄。风过时,松涛里混着晨练老人的太极口令,古意与烟火,在峰峦间缠成了解不开的结。而山脚下的郴江,正带着这股子缠缠绕绕的情,缓缓流向远方。
波摇月影漾暖意
东江湖的雾是会流动的梦。破晓时分,渔夫的竹篙轻轻一点,银纱般的晨雾便裂开一道缝,露出木船尖尖的船头,像从《千里江山图》里游出来的墨痕。网撒向空中的刹那,橙红色的朝霞恰好漫过水面,网兜里便兜住了半湖碎金。
岸边的茶摊飘着清香,穿蓝布衫的阿婆正用铜壶沏茶,壶嘴吐出的热气与湖雾缠在一起。“尝尝?雾水沏的毛尖,带点甜呢。”她递过粗瓷碗时,指腹带着柴火熏过的暖。不远处,穿校服的姑娘正帮游客拍照,“往这边站,能把山和雾都框进去!”笑靥落在湖面,惊起的涟漪里,有小鱼探头,像在啄那晃悠悠的阳光。
这暖意顺着水流,一路淌进郴水的怀抱。古桥边,江水绕着桥墩打了个温柔的漩,仿佛在挽留过往的行客。夏日傍晚,纳凉的老人们摇着蒲扇,看孩童在浅滩追石缝里的小鱼,江水漫过脚踝,凉丝丝的痒。卖冰棍的老伯推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一响,便有三两个小脑袋凑过去,你一口我一口分食一支绿豆冰,笑声落进水里,和着捣衣阿婆的棒槌声,酿成了最清甜的夏夜。
丹崖映日记暖痕
翠江畔,飞天山的丹霞石正被夕阳染成琥珀色,像被岁月烧红的霞,层层叠叠铺向天际。红褐色的岩壁上,古栈道的凿痕还清晰可辨,那是先民在悬崖上凿出的生路,如今成了游人抚摸的温凉。向导说:“这石头记性好,谁在这儿歇过脚,谁捡过迷路的孩童,它都刻在纹路里。”
确实,登山时若遇骤雨,总会有素不相识的人递过一把伞——或许是卖山货的大姐,或许是扛着相机的旅人,伞柄上还留着前一个人的温度。渴了,路边农舍的水缸永远满着,竹瓢就搁在缸沿,木柄被磨得发亮,分不清是哪双手留下的包浆。
暮色渐浓时,穿红裙的新娘正与新郎依偎在崖边,远处有孩童喊:“看!山像不像在笑?”可不是吗,那些藏在石缝里的善意,那些往来者留下的暖,早把坚硬的岩壁,焐成了会呼吸的温柔。而山脚下的水,正带着这份温柔,汇入郴江,继续诉说着郴州的故事。
离开郴州那日,我在郴江边捡了块鹅卵石,石面上有天然的水纹,像谁写下的“幸自”二字。忽然懂了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山水有幸,能把千百年的情韵酿成峰峦的骨、碧波的魂;而我们有幸,在这山水中读懂最真的情,从不用言语诉说,只在雾起时的牵挂里,在水动时的温柔里,在每道风景的呼吸里,静静流淌,岁岁年年。
作品点评
本文以秦观诗句为引,用三个对仗小标题串联全篇,既勾勒出郴州山水的独特景致,又将“郴情”巧妙融入自然肌理。苏仙岭的诗痕、东江湖的暖意、飞天山的暖痕,在细腻的笔触下化作可触可感的画面,让山水有了温度,让情感有了依托。全文语言如郴水般灵动,于光影流转间完成对地域文化与人文温情的双重礼赞,尽显“山水有情,情在细节”的妙趣。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