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11.李鸿熠 | 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学生
2025-09-24 10:59:38

  李鸿熠

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李鸿熠,男,2011年10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八年级。热爱阅读和写作,2022年荣获重庆“创新小作家”银笔奖。2024年,作品在湖南省校园文学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源于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思念。作者希望通过文字,将故乡的山水风光、人文故事与独特风俗记录下来,既寄托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也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代表作品

莽山怀里的思绪

参赛作者:李鸿熠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指导老师:田丹丹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我的故乡,静卧在莽山宽厚的怀抱里,是一个美得令人心醉的小村庄。虽因求学,我不能常伴它左右,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山一水,无不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令我魂牵梦绕。

儿时,奶奶经常带我到家乡小河边玩耍,那不知名的小花,清澈的河水,小鱼小虾都是我童年最亲密的伙伴,我依偎在奶奶怀里,听她讲述着关于家乡的一些故事。奶奶指着河边那座山,告诉我它叫白石岭,白石岭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化身和尚隐居于此。寺庙对门的石壁上,有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出米洞。白石岭的峭壁倾斜而下,绵延悠长,几乎占据了整座山体。也许上天眷顾着曾经给百姓做过很多好事的大顺皇帝,所以出米洞自他一来便天天出米,供他食用。可是贪心不足的小弥陀——他的随从,嫌弃出米量太小,擅自凿大了出米口,结果出米洞不再出米,只出粗糠了。小弥陀仍不死心,继续凿大洞口,出米洞就涌出滔滔河水。沉浸在奶奶的故事里,我渐渐长大,也懂得了这传说背后,是乡亲们对五谷丰登、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这充满神秘色彩的白石岭下,坐落着一座古老的书院——东川书院,这是宜章境地仅存的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书院,这里培养了一代代的优秀人才,书院前有一棵百年老柏树,我轻轻抚摸着它沧桑的树皮,仿佛看着百年前村里的祖辈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书院东边,那条白石岭脚下清澈的小川潺潺流淌,那潺潺水声里,似还回荡着先生们指尖上溢出的雅韵,以及学子们吟诵欢歌时的激昂。书院那古老的木桌椅、青砖黑瓦、木门、书法作品都印着历史印记,述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除了这些动人的故事,爷爷还曾向我讲述家乡一个别具特色的习俗——八月十四过中秋节。我一直不解,爷爷说相传150多年前,桐木湾村人提议提前一天过中秋,如此一来,嫁到村里的媳妇八月十五可以回娘家团圆,外嫁的桐木湾女性也可以在婆家、娘家过上中秋。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习俗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便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故乡的山水人情,宛如一本厚重的书,道不尽,说不完。若是你也有兴趣了解的话,当你在领略莽山那独特的美丽风光的闲暇之余,放慢脚步,走进我的家乡——桐木湾村,亲身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相信你定会像我一样,深深爱上这方山水,爱上这里的每一个故事。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在内容上,作者巧妙串联起白石岭传说、东川书院古韵及独特中秋习俗,多角度展现家乡魅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表达上,语言优美流畅,描写生动细腻,富有画面感;对传说、习俗的叙述详略得当,兼具历史底蕴与人文关怀。总体而言,是一篇饱含深情、引人入胜的佳作!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