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语晨
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彭语晨,女,2012年5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相南红军学校七年级。热爱文学,多次参加了文学比赛并获得奖项。先后获得“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学生”“五好学生”“金星学生”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品
郴州,我心中的温柔乡
参赛作者:彭语晨(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指导老师:王成成(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这座藏在南岭褶皱里的小城,总让我想起青瓷碗底沉淀的米酒——不似烈酒灼喉,却在岁月里酿出绵长的回甘。当北上广的霓虹在午夜依然亢奋时,郴州的灯火早已在山水环抱中睡成温柔的星子。
苏仙岭的雾是会写诗的。去年立冬那场碎雪,把苏仙观的飞檐勾勒成宣纸上的淡墨,我们踩着咯吱作响的台阶往上爬,惊起的山雀撞落枝头琼屑,恰似天上人打翻了珍珠帘。而东江湖总在春分前后醒来,水色渐渐由瓷青转为糯种翡翠的透亮,我和妹妹常趴在渔船尾,看云影在湖底游成银鱼——这哪里是湖水?分明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镜片。
若说山水是郴州的骨相,那味道便是她肌肤的温度。南街老灶台吊着的临武鸭,在茶油里滚出琥珀色的光;宜章脐橙爆汁的瞬间,能让人想起楚辞里播江离与滋菊的芬芳。最妙是寒露时节,家家晒着的红辣椒铺满晒场,远看像谁把晚霞剪碎了撒在人间。奶奶总用布满茧子的手替我擦去嘴角橙汁:妹仔,我们郴州的水土会疼人。
真正让这座小城发光的,是那些比香樟树根还深的情谊。记得那个暴雨突至的傍晚,小卖部陈阿婆硬塞给我的油纸伞,伞骨还带着她熬姜糖的余温。后来每当我看见她佝偻着腰往酸坛子里添紫苏,就会想起《楚辞》里说的沅有芷兮澧有兰。其实郴州人不会说漂亮话,他们只是把善意腌进了坛子菜,揉进了艾叶糍粑,让你走到哪儿都惦记着这活色生香的乡愁。
如今高铁站前的银杏又黄了,我却不再像少年时那样向往远方。因为我知道,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在湖南的南边有一座温暖的小城,总有一盏灯亮在苏仙岭下——那是用东江湖水沏的茶,是用裕后街月光煨的粥,是等我回家的,最中国的乡味。
作品点评
开篇以“青瓷碗底沉淀的米酒”比喻郴州的温柔,新颖贴切,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比喻精妙,赋予景物灵性,画面感极强。善用通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感染力十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将郴州的山、水、人、情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座小城独有的温柔与韵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