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相
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吴镇相,男,2014年6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学生。他自小便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家乡宜章的山水人文,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热衷于探索新事物,无论是古老的巷弄,还是新奇的科技,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用稚嫩却真挚的笔触,描绘着家乡的变迁,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每一篇习作,都是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郴情
参赛作者:吴镇相(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
指导老师:黄利华(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
宜章的山是镌刻着时光的典籍。骑田岭的褶皱里,邓中夏少年时的晨读声还在松间流转,湘南暴动的红旗,曾漫卷过每一道山脊,而葡萄藤沿着山岗攀爬的轨迹,早已把岁岁年年织成了绿色的诗行。春风掠过峰顶时,会掀起三层浪:第一层是马尾松的涛声,在复述着百年前的誓言;第二层是茶园新抽的嫩芽,举着晶莹的露珠向晨光致敬;最温柔的那层,是中夏公园的香樟,把碎影投在老人的太极扇上,摇摇晃晃,竟成了流动的水墨。
玉溪河该是山最懂心事的知己。它绕着城郭裁出银带,把中夏公园的晨昏都酿成了酒。清晨的河面浮着纱似的雾,打太极的老人挥袖时,竟能让雾霭也跟着转起太极圈;傍晚的霞光泼进水里,健身操的鼓点刚落下,就有银亮的鱼群跃出水面,搅得满河碎金叮叮当当。孩子们的风筝偶尔栽进岸边芦苇,捞起时翅尖沾着的水珠,原是河水偷偷盖下的邮戳,印着此景可寄的温柔。
这山水浸润出的情愫,是带着体温的。马舅舅的葡萄园里,竹架上垂着的不只是葡萄串,还有东家递西家的笑语。尝尝这串紫玛瑙!剪刀刚咔嗒一声,最饱满的那粒已塞进邻人嘴里。葡萄汁顺着下巴淌成小溪,笑声在藤蔓间滚来滚去,比蜜还稠。外婆总说这甜是玉溪河的功劳,可我分明看见,摘葡萄时指尖相触的暖意,正顺着藤蔓往上爬,让每颗果实都攒足了三季的阳光。
湘南暴动纪念地的青石板,被无数双脚印磨得发亮,像一面摊开的铜镜。孩子们听革命故事时,总爱摸墙上的弹痕——那些深浅不一的凹陷里,藏着比山还沉的担当。曾见白发老人对着邓中夏铜像低语,风把他的话揉碎了:当年你栽的树,如今都成荫了……话音未落,中夏公园的欢笑声就漫了过来,惊飞了檐角的鸽子,翅膀拍打的节奏,倒像是对这句话的应答。
暮色漫上山头时,整座城都浸在蜜色里。广场舞的旋律缠着卖凉粉的吆喝,从公园溜向河边;归家者的鞋跟敲着石板路,竟和太极推手的韵律暗合。我坐在桥栏上,看山影把河水染成墨玉,看星星一颗接一颗爬上葡萄架。这时才懂,所谓郴情,原是山把脊梁给了人,水把柔情给了人,而人们把这些都纺成了日子——是晨练时与风同呼吸的默契,是采摘时指尖相触的电流,是回望历史时眼里不灭的光,更是走向未来时脚下生根的路。
这方水土从不爱喧哗,只把深情种进时光的土壤。就像那串被阳光吻透的葡萄,轻轻剥开薄皮,便能看见整座宜章的心跳,正和着山水的韵律,稳稳地跳动。
作品点评
这篇《郴山郴水郴情》写得特别好。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很会运用各种优美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像把葡萄比作紫玛瑙,把山影下的河水比作墨玉,让读者一下子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那些美丽的画面。
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从山写到水,再到山水孕育出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领略宜章的魅力。而且作者还把当地的红色故事和人文风情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文章既有风景的美,又有历史的厚重和人情的温暖。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在描写一些场景时,虽然很生动,但可以再增加一些细节,让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那种氛围。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