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998. 曾子仪 |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2025-08-22 11:07:00

  曾子仪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曾子仪,女,2014年2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代表作品

宜章乌梅记

参赛作者:曾子仪(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李青(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宜章的六月,是被乌梅染紫的。

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空气里先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酸香,像掺了蜜的醋,勾得人脚步发轻。转过那道长满蕨类的山弯,眼前忽然铺开一片深绿的海——乌梅林到了。叶片是油亮的墨绿,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而藏在叶底的果子,是比夜色更浓的紫,饱满得像要滴出汁来,风过时,满树的“紫玛瑙”轻轻摇晃,把香气撒得满山都是。

奶奶说,宜章的土是红的,太阳是烈的,乌梅就爱这性子。她教我摘果时要捏着蒂头转半圈:“熟透的果子,懂礼貌,轻轻一碰就跟你走。”我学着她的样子伸手,指尖触到果皮上细细的绒毛,软乎乎的,像摸到了小猫的耳朵。刚摘的乌梅不用洗,在衣角蹭蹭灰,塞进嘴里——“噗”的一声,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炸开,甜是带着清劲的甜,酸是透着清爽的酸,像把整座山的阳光和雨露都嚼进了嘴里。果肉细腻得像化开的紫砂糖,核小得几乎可以忽略,连牙缝里都塞满了那股子鲜灵劲儿。

摘满一篮乌梅回家,奶奶早备好了大瓷盆。用井水细细淘洗过,沥干了水,一层果子一层糖地码进玻璃罐,说是要腌成蜜饯。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罐子里,紫黑的果子渐渐渗出汁水,把白糖泡成了琥珀色的糖浆。到了傍晚,盛一碗冰镇过的糖渍乌梅,挖一勺连汤带果送进嘴,那股酸甜能从舌尖一直凉到心口,连夏日的蝉鸣都仿佛柔和了几分。

最难忘是那年梅雨季。连绵的雨下了十几天,眼看枝头的乌梅要烂在树上,村里人都急红了眼。爷爷却不急,披着蓑衣往山里去,回来时竹篮里装着半篮最紫的果子。“这雨来得好,洗去了火气,酿出来的酒才绵。”他把乌梅倒进陶缸,拌上自家酿的米酒,封上红布,埋在枇杷树下。等到来年春节,开缸时满屋都是醇厚的香,倒在玻璃杯里,酒液是深深的琥珀色,抿一口,先是梅子的酸,接着是米酒的甜,最后落进喉咙里,竟带着点山风的清冽。

如今走在异乡的超市里,偶尔能看见包装精美的乌梅干,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去年夏天回到宜章,刚进门就看见奶奶端着瓷碗迎出来,碗里的乌梅紫得发亮,还是记忆里的模样。咬下去的瞬间,忽然明白——那些少了的滋味,是竹篮里晃荡的山风,是瓷碗边奶奶的指纹,是红壤里长出来的阳光,是只有宜章的山水,才能养出的那一口独有的酸甜。

原来这小小的果子,早把故乡的味道,悄悄种进了每个游子的心里。


作品点评

文章以乌梅为线索,串起宜章六月的山野风情。摘果时的指尖触感、入口时的酸甜迸发,腌蜜饯的琥珀色糖浆、酿梅酒的醇厚香气,细节里浸满乡土温度。将异乡乌梅干的寡淡与故乡滋味对比,点出那独有的酸甜里藏着山风、阳光与亲情,让乡愁随梅香漫溢,余味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