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烨
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王炳烨,女,2011年11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创作背景:家乡的美,既有山川的灵秀,又有风土人情的独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街一巷,都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热爱。谨以《傩鼓千年韵,湘情万代传》一文畅抒热爱之情。
代表作品
傩鼓千年韵
湘情万代传
参赛作者:王炳烨(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指导老师:何金梅(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湘南的群山褶皱里嵌着一座被时光钟爱的城,当晨雾轻拂小东江的渔船;当丹霞在高椅岭的峭壁上炽燃;当傩戏的锣鼓沁透油湾村的千年悠久时光……郴州的美韵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缓缓流淌与滋润。生于斯长于斯亦赏于斯品于斯,我也曾徜徉于郴韵的悠远文化脉络中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这座城市的底蕴。
临武油湾村的傩戏是镶嵌于郴州文化肌理中的活化石。每逢正月,当樟木面具在朦胧晨光中苏醒,整个村庄便沉浸在神秘的仪式氛围中,徐徐微风中荡漾着文化的奇韵。傩坛上,香烛的袅袅青烟缭绕着剪纸与染印的图腾,法师手持黄旗踏罡步斗,一颦一舞都似在天地间编织与沟通人神的密码。法师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手中的黄旗随着节奏轻轻摆动,仿佛在引领着整个村庄的灵魂与神灵窃语。
记忆犹新的不过是《三娘寻夫》的表演。三娘的扮演者头戴枣红面具,碎花布衣在油灯下泛着柔光,唢呐与战鼓突然齐奏凯歌时,她踩着之字步甩出手中的汗巾,用带着湘南口音的唱腔诉说着跨山越海的执念。那旋律像极了外婆在灶前轻哼的老调子,每当她哼起这首歌,我的脑海中不觉浮现出她年轻时的模样。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在灶台前忙碌,脸上洋溢着的是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原来古老的信仰从未走远,它就藏在我们代代相传的血脉里,历经岁月的洗涤与淬炼,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傩戏之独特远不止于仪式。它不同于其他傩戏的遮面面具,这里的九具樟木面具都端端正正戴在额头上,露出演员生动而形象的面容——关云长的扮演者会在面具下缀上长长的髯口,好不神奇!来保和尚则披着土布袈裟,连面具上的彩绘都透着山野的率性。每一笔每一墨无不在诉说着一个久远而悠久的故事,色彩鲜艳而不失古朴,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
曾记否?去年深秋前去拜访油湾村,我曾有幸见过老艺人王太保在祠堂里雕刻新面具,刨花簌簌地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樟木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每个面具的眼神都要对着村口的老樟树校准,这样傩神才能看清村里的每条田埂。”他说道,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刻刀在樟木上如游龙般行走自如,每一刀都精确而有力,仿佛在雕刻着整个村庄的神圣灵魂。如今,傩戏早已走出深山,面向世界。
寒假时我在郴州长卷文旅城曾欣赏过一场特别的演出,传统的斩小鬼段落被搬到了现代舞台上:七彩绚烂的灯光勾勒出傩神面具的轮廓,战鼓节奏与电子音效奇妙共振,扮演猴王的演员踩着高桩翻转腾挪,手中的金箍棒竟与傩戏里的降魔杵别无二致。当最后一盏灯笼照亮三娘面具上的金箔,我恍然明晓——那些在山间回响了千百年的鼓点,从来都不是凝固的符号,而是像郴江的水一样,在时代的河道里不断奔涌向前。观众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这一刻,古老的傩戏与现代的舞台完美融合,共同谱写着一曲新的篇章,共同传递着文化的神韵。
傩戏的魅力还蕴藏在那些被时光浸润的细节里。油湾村的老者们说,傩坛上的每幅剪纸都要由家族里的长者亲手剪出,每道褶皱都对应着《山海经》里的神兽;法师做法时的造桥拨兵仪式,必须在村后最高的山顶完成,石缝里的青苔都要朝着东南方向梳理;就连面具的存放都有讲究,樟木箱的角落要放上晒干的山苍子,香气能够驱走岁月的潮气。山苍子的香气清新而浓郁,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那个古老的年代……这些繁琐的规矩,构成了傩戏这本鲜活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谱写着了湘南先民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去年春节,我随家人去油湾村看傩戏还愿。当还傩愿仪式进入尾声,法师带着傩队游村走巷,手中的黄旗扫过每家每户的门楣。柔月下,面具上的彩绘在灯笼映照下忽明忽暗,傩舞的步伐踢起细碎的尘土,空气中弥漫着香火与爆竹的浓烈气息。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眼中闪烁着虔诚的光芒。同行的老人说,傩戏里的每个动作都是向山神、河神的致敬,是祈愿五谷丰登的古老歌谣。那一刻,我忽觉,为什么傩戏能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五百多年而不朽——它的实质,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郴州人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永恒期盼。
作为郴州文蕴所哺育的后代,我常想,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当我们铭记傩戏面具上的每道彩绘,听懂锣鼓声里的每个节奏,便是在为这份千年的美好续写新的篇章。愿这声声傩鼓,永远回荡在湘南的青山绿水间,成为每个郴州人心中最温暖的文化记忆。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鼓点,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以“傩鼓千年韵,湘情万代传”为核心,将郴州傩戏作为文化载体,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文章选取油湾村傩戏表演、老艺人雕刻面具等细节,用生动笔触描绘仪式场景与独特元素,如额头佩戴的樟木面具、《三娘寻夫》的唱腔等,赋予古老文化鲜活质感。从村庄到文旅城的场景转换,体现傩戏的传承与创新,结尾升华至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情感真挚。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