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情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张子情,女,2011年5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习认真刻苦,多次获得学校“单科状元”,在各种活动竞赛中获奖,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创作背景:2025年4月外出游赏郴州美景时,看见了雄浑壮阔的莽山、美轮美奂的东江湖,并且阅读了大量有关郴州的典籍与红色文化故事后,心中敬佩感油然而生,由此深受启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郴州独特的风光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代表作品
郴州之美——山水入画,烟火成诗
参赛作者:张子情(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杨建明(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
作为土生土长的郴州宜章人,每当念起“郴州”二字,心底总会泛起涟漪——那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是血脉里对山水人文的深情回响。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早已刻进我的骨血,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山水如眸:望得见乡愁的诗与画
儿时随父亲登苏仙岭,总被那块“三绝碑”勾住脚步。秦少游的词里藏着“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愁思,苏东坡的跋语添了份“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怆然,米芾的字如铁画银钩,将千年文脉凝在一石之上。父亲摸着碑上斑驳的“郴”字告诉我:“左边是林,右边是邑,咱们郴州,是被青山抱大的城。”那时我尚不懂得文人墨迹的深意,却记住了山风掠过古柏时,碑前香炉飘起的缕缕青烟,像极了老茶馆里飘出的茶香。
最难忘东江湖的晨雾,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雾霭,江面忽然漫起轻纱般的薄雾,远处的吊脚楼、近处的渔船都成了水墨画里的留白。撑船的阿婶头戴蓝印花布头巾,竹篙轻点间,涟漪便晕开了山的倒影。她笑着喊:“细伢子们看嘞,雾起咯!”那声音带着郴江的温润,至今仍在记忆里回荡。暮色降临时,我曾坐在岸边,看晚霞为江面披上金纱,忽然懂得课本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原来最美的诗,藏在故乡的山水间。
红色血脉:刻进骨血的家国情怀
作为郴州人,“半条被子”的故事是从小听到大的。爷爷常说,当年红军路过沙洲村,三位女战士把仅有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村民徐解秀,这份情谊比山还重。上学时,学校组织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我盯着展柜里那半条泛黄的被子,补丁摞着补丁,针脚细密而整齐。讲解员说,老人临终前还念叨:“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爷爷作为老党员的坚持——他总说“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要记一辈子的事”,原来这份信仰,早已在郴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湘南起义的枪声虽已远逝,但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的青砖灰瓦间,依然流淌着热血。记得我在旧址的留言簿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的曾祖父当年跟着朱德总司令打土豪,他说枪响的那一刻,他终于知道什么是‘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阳光透过木窗棂,在斑驳的墙壁上投下光影,那些褪色的标语、陈旧的桌椅,忽然有了温度——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郴州人骨子里“敢为人先”的精神烙印。
烟火成诗:藏在街巷里的人间温情
郴州的烟火气,藏在清晨的栖凤渡鱼粉里。最想念的仍是巷口那碗鱼汤——乳白色的汤汁熬得浓稠,撒把葱花、泼勺辣油,筷子挑起爽滑的粉条,呼噜噜喝上一口,鲜辣直击灵魂。卖粉的刘婶总说:“妹子,多喝点汤,暖身子。”那语气,像极了母亲的唠叨。
裕后街的青石板路,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每逢端午,沿街的铺子会摆出艾草香囊,阿婆们坐在门槛上包粽子,粽叶的清香混着菖蒲味,在巷子里飘成一片。最热闹的是“夜故事”巡游,大人小孩扮成戏文中的角色,举着灯笼走街串巷,“咚咚锵”的锣鼓声里,连空气中都飘着甜酒粑的香气。有次我跟着队伍跑累了,一位卖糖画的老师傅塞给我一只“凤凰”,笑着说:“细妹仔,莫跑太快,摔着嘞。”那抹金黄的糖画,至今甜在心头。
郴州之美,美在苏仙岭的墨香里飘了千年的文脉,美在东江湖的雾霭中藏着的人间烟火,美在“半条被子”里暖了百年的初心,更美在每个郴州人对故土的眷恋——那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心安定的力量。这片土地,是我永远的起点,亦是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诗与远方。
若有人问我,郴州是什么?我会说:它是父亲掌心的温度,是爷爷故事里的星光,是街头巷尾的一声吆喝,是山水人文织就的乡愁锦缎。这份美,早已刻进血脉,值得用一生去热爱,去追寻。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展现郴州之美,结构清晰。先绘苏仙岭、东江湖等自然风光,再述“半条被子”等红色文化与民俗风情,将景色与人文交织。若能加入更多个性化感受、运用更生动的比喻,情感表达会更充沛。整体是一篇不错的地域赞美之作。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