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18.廖梓懿 | 郴州市宜章县第八中学学生
2025-09-08 11:34:29

  廖梓懿

郴州市宜章县第八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廖梓懿,女,2011年10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第八中学八年级。热爱阅读,在县、校级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2025年荣获郴州市“假期阅读之星”荣誉称号(读书笔记类)。


代表作品

千年一梦醒

郴江换新声

参赛作者:廖梓懿郴州市宜章县第八中学

指导老师:包  骞郴州市宜章县第八中学

千年的云雾,像轻柔的纱巾,飘荡在苍翠的苏仙岭上。郴江水面雾气蒙蒙,我——秦观,字少游——从一场跨越千年的长梦中慢慢醒来。带着前世的记忆,仿佛乘着梦的小船,悄悄回到了这片让我记忆深刻的土地——郴州。

当年,我在官场起起落落,最后被贬到了这里。心里的苦闷就像这山上总也散不掉的湿雾,沉甸甸的。那时候,我只能把心情寄托在山水之间,常常独自爬上苏仙岭顶,望着脚下的郴江水发呆。我天天向北边张望,盼着朝廷能送来召回我的好消息。可是路途太远了,连朋友寄来的书信都收不到。难道我秦少游这辈子,真要永远留在这南方的偏远之地了吗?

我的忧愁,好像也感染了这里的山水。山岭上缠绕的雾气,像个带着淡淡哀愁的仙女,慵懒地躺在郴州上空,让人看着心里也空荡荡的。

“既然在梦里回来了,为什么不亲眼看看呢?”一个清脆的声音突然响起,像一道光穿透了漫长的时间,一下子把我从宋朝拉了出来。刺眼的白光让我什么也看不见。

等我慢慢睁开眼睛,眼前还是苏仙岭,但景象完全变了个样!宽阔的石阶路两边人声鼎沸,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这真的是郴州吗?我满心惊讶,一步步走着,仔细打量这个既熟悉又无比陌生的地方。山脚下,许多铁甲虫般的家伙排着长队,发出隆隆的响声向前挪动;四周立着些方方正正的巨大石柱,表面又平又亮,反射着刺眼的光,像一堆胡乱摞起来的厚书。半山腰,我好像还看到了传说中骑着仙鹿的苏仙身影!而山顶上——

三绝碑!我的心猛地一跳,赶紧冲上前去,手指微微发抖——那石碑上刻着的,不就是我当年满心悲愤写下的《踏莎行》吗?还有元章刚劲有力的书法,我的老师苏子充满感慨的题字!后来的人们,竟然把这块碑尊称为“三绝碑”!我一遍遍摸着冰凉的石刻,那些词句像老朋友的问候,一下子涌上心头,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喉咙都哽住了。指尖划过“雾失楼台”这几个字,竟觉得那刻痕似乎还带着一点点温润,像是千年前的泪水渗进了石头里。石碑周围人来人往,大家都在低声念着我的词句,那熟悉的郴州口音,让我恍惚觉得,当年被贬谪时的孤单寒冷,好像被后人们温暖的呼吸悄悄融化了。原来时间并不是无情的沙子,它也能沉淀下这么深的情意,把我当年的伤心之作,像宝贝一样珍藏在时光里。

悄悄擦掉眼角的泪水,我决定好好看看这全新的郴州。信步走到郴江边,只见江水清澈,波光闪闪,一行白鹭像洁白的雪花,轻盈地掠过水面,点水而起,像一幅会动的画。远处江上架着一座雄伟的大桥,上面车来人往,像小蚂蚁在巨大的琴弦上爬行。江岸是新修的堤坝,种满了花草树木,游人们的说笑声不断传来——这条曾经仿佛在为流放者哭泣的郴江,如今映照出的是安定繁荣的景象。过去那个贫穷困苦的边远小城,如今完全变样了!而那流淌在山水血脉里的千年灵气,依然像苏仙岭的云雾一样,默默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充满活力。这江水啊,终于不再只为漂泊的失意者呜咽,它更在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奔涌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我忍不住仰起头,放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是从心底冲出来的,在江面上回荡,惊飞了几只水鸟,也让我忍了很久的眼泪一下子滚落下来——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压在心里千年的沉重一下子释放后的轻松。郴山还是那座郴山,郴江依然奔流不息,而我当年的悲叹,早就成了这山水的一部分。眼前这崭新的郴州,这奔流不息的郴江,这云雾缭绕、依然秀美的苏仙岭,它们不再是我当年感到困苦的牢笼,而是生命延续、故事传承的鲜活证明。

江风吹来,带着湿润的水汽和草木的清香,轻轻吹动我的衣袖。指尖好像还留着三绝碑石刻的冰凉和千年时光的分量。站在这里,感受着这一切。千年一梦,魂魄归来。我终于懂了,这山、这水、这座城,还有刻在石头上的那些浸透泪水的文字,都是我的归宿。我的漂泊,我的忧愁,我的文字,最终都在这片曾经让我无比思念也曾让我黯然神伤的土地上,找到了永远的安放之处,并且得到了回应。江水奔流千年,不是为了远行,而是为了归来。它奔涌的,正是这片天地不朽的精神和人间永不熄灭的温情。

千年一梦醒来,我听见郴江唱起了崭新的歌谣。


作品点评

本文以秦观梦回郴州的奇巧视角展开,语言质朴却充满画面感。精准捕捉古人眼中的现代景象:“铁甲虫”车流、“乱摞厚书”般的高楼,既符合人物认知又童趣盎然,最打动人的是触摸三绝碑的细节。从登岭望江的孤寂,到见碑落泪的震动,再到望见新城时的释然大笑,情感脉络如郴江水自然流淌。结尾“郴江唱新歌”的比喻,让千年悲叹化作今日生机,既点题又余韵悠长。全文无华丽辞藻堆砌,却用真诚的观察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对话,实属难得。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