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诗文
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罗诗文,女,2012年5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七年级,勤奋好学、乐观向上。
创作背景:自幼聆听革命故事,深受红色文化熏陶,特以《东塔岭上的血色年轮》一文向革命先烈表达真诚敬意,用文字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代表作品
东塔岭上的血色年轮
参赛作者:罗诗文(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指导老师:何金梅(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暮春的风裹着郴江的水汽漫过东塔岭,晨雾如纱幔般,仿佛被夜风揉碎的月光,垂落在赭红色的纪念馆外墙上,将“湘南起义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晕染得愈发庄严肃穆。石阶上的青苔泛着幽光,每一道深深浅浅的凹痕里都凝着历史的露水,恍若九十多年前起义战士们踏碎的霜花,在时光里凝结成永不风化的碑文。
一进序厅,青铜群雕便以雷霆万钧之势闯入眼帘。战士方阵仿佛从历史深处阔步而来,草鞋踏碎晨露,步枪刺破晨雾。最前排的少年战士单脚微踮,磨破的草鞋间露出龟裂的脚趾,脚踝处的绳结歪斜却坚韧,如岭上倔强的映山红。他紧攥红旗的指节泛出青白,旗面猎猎作响,虽凝固成青铜,却似下一刻便会溅起漫天霞光。讲解员的声音轻如晨露:他叫李天佑,郴县永兴人,牺牲时衣袋里还揣着半块冻硬的红薯——是撤离那天,老乡流着泪塞进他掌心的。我的指尖轻抚展柜玻璃,与他握枪的手势隔空相抵,掌纹间涌过一阵灼热,仿佛触碰到了穿越时空的温度。
二楼浴血重生展厅里,马灯的光晕在蜡像群中摇曳,将1928年的决策之夜重新点亮。朱德同志手握的狼毫悬在军用地图上方,砚台里的松烟墨香似乎还在空气中流转,笔尖即将落下的位置,正是耒阳城头那面即将升起的红旗。战士们补丁摞着补丁的军装洗得发白,袖口别着的红布五角星虽已褪色,却像雪地里的火种,在玻璃展柜里明明灭灭。展柜中的《布尔什维克》小报边角微卷,土地革命的标语被油墨浸得发亮,那句给大布江的乡亲多分两担谷的批示,字迹力透纸背,将泛黄的纸页犁出深深沟渠。
转过拐角,英烈名录墙如一座沉默的丰碑横亘眼前。深灰色大理石上,湘南各县的地名如散落的弹壳,每颗子弹下都缀着一串熔岩般滚烫的数字:永兴县387人、资兴县216人……指尖抚过刘真、萧克等熟悉的名字,忽然想起爷爷曾说,太爷爷当年在郴永古道上被日军刺刀划伤的脊背,每道疤痕都像一条浸血的红丝带。电子屏上籍贯不详年龄不详的蓝光中,无数双年轻的眼睛在凝望,他们的姓名如落红,化作春泥滋养着这片湘南的红土地。
穿过风展赤帜展厅时,铜制军号上的凹痕折射出细碎金光,那是被千万次冲锋焐热的信物。旁边的留言簿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写着:谢谢你们把黑夜点亮。这让展柜里的搪瓷碗、锈迹斑斑的刺刀都有了温度——原来历史从未死去,它只是沉睡着,蹲守在某个补丁的经纬里,等待被一颗稚嫩而炽热的心重新焐热。
中庭的百年樟树撑开如盖的浓荫,树皮上的纹路深如战壕,像被岁月刻满的行军路线图。阳光穿过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斑。穿校服的女孩倚树而立,手中的钢笔正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标语誊写进笔记本,墨香与樟树的清香在她腕间缠绕。远处的湘南起义纪念塔直指苍穹,凝视山下往来车辆——那飞驰的自行车筐里,中国历史书页翻飞。少年衬衫衣角扬起,像极了当年战旗缺失的一角。
暮色四合时,东塔在霞光中披上金装,七级塔身如同一支巨笔,将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写进苍穹。纪念馆外墙的赭红色在夕照中愈发浓烈,像当年战士们染血的衣襟,像漫山遍野燃烧的革命之火。晚风送来山歌声,红旗卷起农奴戟的旋律穿过樟树年轮,落在手中的参观手册上——封面上的红缨枪头闪着冷光,那是刺破旧世界的闪电。
离开时,青石路上的自行车铃清脆作响,穿校服的少年们掠过纪念馆前的广场,车筐里的课本随着颠簸轻轻翻动,像极了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书页,承载着先辈们用热血写下的答案。历史的枪声早已消散,但那些刻在湘南红土地上的血色年轮,正化作春风,让映山红年复一年开得如霞似火,少年们的车铃声与山歌交织,仿佛在回答:“这片土地的记忆,从未褪色。”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以“东塔岭上的血色年轮”为题,聚焦湘南起义历史,用细腻笔触串联起纪念馆的青铜群雕、马灯蜡像、英烈名录等场景。文中对李天佑的草鞋、朱德的狼毫、战士的补丁军装等细节刻画生动,将历史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温度。从文物到人物,从场景到情感,层层递进,既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又融入参观者的共情,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共振。语言兼具诗意与力量,“血色年轮”的意象贯穿始终,凸显革命精神的传承,感染力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