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21.胡以欣 | 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学生
2025-09-08 11:29:41

  胡以欣

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胡以欣,女,2012年8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七年级。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织郴韵,一城烟火蕴深情

参赛作者:胡以欣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指导老师:何金梅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的“南大门”,毗邻粤、赣两省。这里山水含秀,东江湖的烟波、莽山的苍翠勾勒出“林中之城”的底色;这里文脉绵长,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青铜纹里藏着千年故事;更因富集的矿产资源,赢得“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京广高铁呼啸而过,京珠高速车流不息,让这座华南枢纽城市,既守得住古韵,也容得下新声。郴山巍峨作骨,郴水潺潺为魂,郴情温厚如壤,共同铺展成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锦绣长卷。

郴山凝翠,千峰竞秀映古韵

“郴山幸自绕郴水,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笔下的郴山,曾浸着离人的墨色愁绪,而今的郴山,却是南岭腹地一卷泼墨的青绿史诗。莽山如龙,鳞甲在云雾里起伏;苏仙岭似画,古木的年轮里旋着传说;飞天山的丹霞赤壁,是大地以亿万年为刻刀,凿出的磅礴浮雕。山尖常锁薄雾,像给青黛色的眉峰蒙了层纱;林间偶有鸟鸣,脆得能敲碎晨露。踏上古道石阶,青苔漫过的辙痕里,仿佛能听见马帮的铜铃远逝,触摸到岁月沉淀的沧桑——每一块石头,都在讲属于郴州的旧时光。

郴水涵幽,一江碧波载乡愁

若说郴山是铮铮铁骨,东江湖便是这座城最温润的眼眸。郴州的水,是大地淌动的血脉,带着草木的清芬与光阴的柔软。东江湖的晨雾最是动人,渔舟划开时,白纱般的雾霭便在碧波上漫,分不清是水在流,还是雾在游。郴江穿城而过,两岸的柳丝蘸着水绿,把影子摇成诗;便江的碧水像块没磨透的玉,映着青山,映着白帆,映着浣衣女的笑,流成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

水是郴州的魂,也是游子的根。老渔民撒网时,网起的不只是东江鱼的鲜,还有晨光里跳动的日子;船夫摇橹的咿呀声,混着孩童戏水的笑,落在水面,漾成乡愁的纹。离乡的人总说,最念的是那口郴江水——甜得带点土腥气,像母亲灶台上刚烧开的水。就连东江鱼的鲜,也裹着水的清,咬一口,便知是故乡的味道。

郴情隽永,万家灯火话团圆

郴州博物馆的青铜俎豆纹上,还留着炎帝教耕的余温;高铁西站的电子屏闪烁,正续写着新的迁徙与相逢。郴州的情,是人间最暖的烟火,在街巷里腾,在屋檐下绕。

这里的人,心像晒过的棉絮,软而暖。邻里隔着矮墙递碗腊肉,亲友逢年节聚在一堂,糍粑在石臼里捣出香,米酒在陶瓮里酿出甜,笑声能撞开巷口的红灯笼。春日栖凤渡的鱼粉摊前,归侨老人捧着碗,辣油一溅,儿时祖母灶台的热气便漫上眼眶;夏夜和平夜市,瑶族姑娘的银饰叮当作响,和直播手机的闪光灯撞在一起,成了传统与当下的合唱。

这份“郴心郴意”,藏在细节里:宜章脐橙熟了,果农往过路人手里塞的,定是枝头最红的那颗;风雪夜归时,“环卫工爱心驿站”的姜茶,永远冒着恰到好处的热气。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里,三成供港蔬菜来自郴州——那些沾着晨露的菜心,裹着南岭的雾、东江的润,何尝不是山水写给湾区的绿色情书?沙洲村的“半条被子”故事,从徐解秀老人缝补的棉线里长出新枝,成了红色旅游打卡点的灯;中欧班列“郴州号”鸣笛西去时,载的不只是货物,还有这座城骨子里的坚韧与敞亮。

从古时“楚粤孔道”的马蹄,到今日“有色金属之乡”的机床声,郴州人总以勤劳作笔,在土地上写着奋进的诗。矿工额角的汗,农民掌心的茧,都是写给生活的情书。

郴山青未了,郴水意绵长,郴情暖如常。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着山水的灵气;一砖一瓦,都浸着人间的温度。无论走多远,回头时,总有郴山为屏,郴水为带,一城烟火为巢——那是刻在生命里的故乡,让郴韵长存,让乡愁有寄。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以“郴山、郴水、郴情”为脉络,搭建起层次分明的叙事框架,既见山水之形,更传人文之神。语言如郴水般灵动,“莽山如龙”“丹霞如浮雕”等意象鲜活,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精准传神,使文字兼具画面的质感与情感的温度。全文在古韵与新声的交织中,既守得住乡愁的根,也展得开时代的翼,堪称一篇有筋骨、有温度、有韵味的佳作。只是各部分用力不均。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