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112. 肖苏洋 | 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学生
2025-09-15 15:44:05

  肖苏洋

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肖苏洋,女,2017年5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二年级学生。她喜欢阅读,图书馆是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她阅读了很多有趣的图书,认识了很多字,也懂得了许多知识和道理。她不仅爱阅读,更爱思考与记录,阅读时,精彩的字句、有趣的情节、自己的感想,她都会认真记在阅读笔记里,有时还会画上喜欢的插图。在寒假“阅读笔记”活动中,她被评为“阅读之星”。


代表作品

邓中夏公园:那座铜像在时光里发光

参赛作者:肖苏洋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二

指导老师:杨洁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

我们郴州的山水是出了名的灵秀——苏仙岭的树影能在风里写诗歌,东江湖的晨雾会给群山披纱巾,莽山的云海总爱和游客躲猫猫……可我总觉得,最美的风景里,一定藏着最动人的故事。就像邓中夏公园,那里的每块石头、每滴水,都在讲着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高高矗立的邓中夏爷爷。

一踏进公园,广场上的十二根石柱便列队相迎,柱身上正是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它们或蹲或立,姿态各异,悄悄围成一圈,既像在热情地招呼来客,又像在共同守护着什么珍贵的东西。石柱旁的老槐树撑开巨伞,伞下的石井里藏着秘密。我趴在井沿,凉丝丝的水汽裹着青草香扑过来,井底“叮咚”的水声像在说:“往下听呀,这里藏着爷爷们的脚印呢。”

顺着水声抬头,139级石阶像一架通往天空的琴键。我一级级往上数,起初像只快活的小鸟蹦跳着,后来腿酸得像被小石子硌住,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催我:“快些,再快些。”终于站在顶端时,邓中夏爷爷的铜像突然撞进眼里——他穿着长衫,身姿挺得像株不老松,目光穿过百年的风,依然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阳光落在他的肩膀上,像镀了层金边,连衣角的褶皱里都仿佛藏着星星。

“爷爷,您在看什么呀?”我忍不住轻声问。风从耳边吹过,好像带着答案:他在看我们脚下的路呢。老师说过,很久以前,邓中夏爷爷就是从这片土地出发,带着一群和他一样勇敢的人,用呐喊唤醒沉睡的中国,用热血铺就光明的路。那时的他,就像石阶上倔强的青苔,哪怕被风雨吹打,也要向着阳光生长。

我摸着铜像基座上的字,忽然懂了石柱上的动物为什么那样庄严——它们是在守护这份勇敢;古井的水声为什么那样清澈——那是在传唱这份坚定;连石阶的每道刻痕都像在说:“孩子,你踩过的每一步,都是他们曾仰望过的明天。”此刻,广场上的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树下打太极,阳光把一切都染成温暖的颜色。这,不就是邓中夏爷爷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一生守护的景象吗?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望那座铜像。他依然站在那里,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我知道,这座公园不只是供人游玩的地方,更是一座特殊的学校——石柱是课本,井水是注解,而邓中夏爷爷的目光,就是教我们“勇敢”与“热爱”的老师。下次再来,我要带一束野花放在基座旁,告诉他:“爷爷,您看,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正沿着您指的方向,好好长大呢!”


作品点评

这篇习作以孩童特有的视角,为邓中夏公园绘就了一幅充满温度的画卷,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小作者巧妙地将十二生肖石柱、古井、石阶等景物与邓中夏爷爷的形象串联,让“勇敢”“坚定”这些抽象的品质变得可触可感——石柱的守护、井水的叮咚、铜像的凝望,都成了精神的注脚。尤其难得的是,全文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风的回答”“水声的低语”等童趣表达,自然地传递出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让红色记忆在生动的场景中悄悄扎根。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