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依菲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谷依菲,女,2013年1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小学五年级。该生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曾多次被评为学习标兵、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她热爱语文和阅读,寄情于山水之间,每次习作都脱颖而出。
创作背景:少年以清澈目光与真挚笔触,探寻并确认了故乡山水与人文交织而成的独特情感密码。郴州的山川云雾、渔火星光、茶香古韵,这情意而永远湿润、永远鲜活。
代表作品
林邑温情
参赛作者:谷依菲(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吴元菊(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放学铃刚歇,郴州城便笼罩在一场骤雨织就的灰幕里。我避进街边小店檐下,望着雨水在青石路面上溅开万千细小的花,心头却浮起一丝熟悉的笑意:这便是郴州了,山灵水动,连雨都下得这般任性而亲切。目光穿过水帘投向远处朦胧的山影,烟霭缭绕处,山如静卧的精灵,云雾便是它绵长温热的呼吸——郴山郴水,早已以无数个这般湿漉漉的瞬间,悄然融入了我呼吸的节律。
去年暑假的清晨,我随父亲前往小东江。晨曦初染,江面浮着薄纱般的雾气,恍若仙境遗落凡间的一缕清梦。一叶轻舟悄然滑入视野,船头立着沉默的渔夫,他手臂一挥,网便如展开的翅膀扑入水中,荡开圈圈涟漪。待到收网时,几点银光在朦胧中挣扎跳跃,那是江水慷慨的馈赠。夜幕低垂,江岸忽而燃起点点星火,映照在水面,宛如天上银河碎入了人间——那渔火摇曳的惬意,瞬间便熨帖了旅人微凉的心房。
归途偶遇苏仙岭下,苍翠如涛的茶园漫山遍野。一位布衣阿婆在路边摆着茶摊,粗瓷碗里盛着琥珀色的清茶。她笑着招呼:“妹仔,歇歇脚,喝碗本地茶吧!”茶水滚烫,初尝微苦,细品后舌根却悄然回旋起山野清冽的甘甜,恰似这片土地深藏的滋味。阿婆絮絮说起山里的传说,指尖掠过茶碗边缘,那讲述如同这杯芬芳的清茶,将古老的苏耽跨鹤、橘并泉香的仙迹与日常的烟火人情悄然融入茶香。邻座歇脚的老者,皱纹里也埋着山的故事,他浑浊的目光扫过远处层叠的峰峦,随口哼出的采茶调子便像一缕山风,拂过茶摊,拂过岁月的脊梁,将时光深处沉淀的宽厚与温良,不动声色地酿进了这碗微苦回甘的茶汤里。
雨不知何时停了,檐角滴落最后的水珠,像是光阴轻巧的句读。回望尽显青翠的远山轮廓,心头豁然:郴山的苍茫叠嶂,郴水的清波潋滟,原来并非只为悦人眼目而存在。那山间云雾的聚散,是大地无声的吐纳;那江上渔火的明灭,是人间温情的密码;那岭下茶汤的回甘,更是光阴窖藏的陈酿。山水之形貌,最终皆在人情冷暖的炉火中百炼成金,熔铸为游子血脉中无法稀释的浓情。
原来“郴情”二字,既非刻在名胜古迹上的冰冷注脚,亦非印在宣传册页里的浮夸标签。它如这雨后的山气,无形却无处不在,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平凡灵魂共同吐纳的温热气息,是生活褶皱里自然流淌的温润光泽。这情意,早已深植于郴山郴水的魂灵,化作我们行走于世时,脚下最沉稳的基石与心头永不熄灭的渔火。
纵使行至天涯,灵魂深处总有一隅山水,因这情意而永远湿润、永远鲜活。
作品点评
《林邑温情》最终在谷依菲心中完成了一次情感的深刻升华:她领悟到郴山郴水之美,不仅在于悦目的形貌,更在于那山间云雾如同大地无声的吐纳,江上渔火恰似人间温情的密码,岭下茶汤的回甘正是光阴窖藏的陈酿。她将故乡之情定义为“无数平凡灵魂共同吐纳的温热气息”,是深植于土地魂灵、化为游子血脉基石与心头永不熄灭的渔火的浓情。
《林邑温情》的诞生深深根植于谷依菲生活的湘南沃土——郴州。这片被称为“林邑”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灵动的东江水系与缭绕的云雾,构成了文章如诗如画的自然背景。郴州丰富的人文积淀,如苏仙岭承载的“苏耽跨鹤”“橘井泉香”等古老仙迹传说,以及江上渔火、岭下茶园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为小作者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与深沉的情感源泉。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