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凡
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程一凡,男,2017年出生,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学生。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他道德规范,行为端正讲礼貌,积极争做学校的文明学生;始终秉持红领巾精神,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不断完善自己,为自己和少先队争得更多荣誉和成就。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我童年的彩色画卷
参赛作者:程一凡(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
指导老师:杨洁(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
“爸爸快点!猴王寨的小猴子肯定等急啦!”一大早,我就拽着爸爸妈妈的手往莽山跑。刚进山门,哇!两边的大树比三层楼还高,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像撒了一地的金豆豆。空气里全是青草和野花的香味,深吸一口,嗯——比奶奶做的薄荷糖还清爽!“哗啦啦——哗啦啦——”前面传来唱歌一样的声音。原来是十道瀑布从山上跳下来,银白色的水珠子砸在石头上,溅起的水花凉丝丝地扑在我脸上。导游阿姨说这叫“鬼子寨瀑布”,我觉得它们更像十条白丝巾在风里跳舞。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往上爬,忽然看见五根又粗又高的石柱矗立在云里,爸爸说这是“五指峰”。坐着像电梯一样的“爬楼机”上去时,我的心怦怦直跳,到了观景台往下一看——哇!云朵就在脚边飘来飘去,我伸手一抓,好像抓到了棉花糖!山脚下的瑶寨里更热闹啦!穿花衣服的阿婆们坐在竹椅上绣花,她们的手指比我们班最会折纸的小雨的手还灵活,丝线在布上跑来跑去,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只红蝴蝶。“这是盘王节要穿的衣服哦!”阿婆笑眯眯地把我拉过去,给我戴上银手镯,叮铃叮铃响。我还学跳竹竿舞呢,两根竹竿“咔哒咔哒”地开合,吓得我像小兔子一样蹦来蹦去,差点踩到自己的鞋!
离开瑶寨,我们先去了离县城不远的腊元古村。村口的老祠堂像位慈祥的老爷爷,静静守着村子。里面挂着三盏油灯,灯芯细细的,比我的铅笔芯还小。村里的老爷爷搬来竹凳坐下,慢悠悠地说:“宋朝的时候,这里有三兄弟,每天晚上就点着这样的油灯读书,后来都考上进士成为了大官,被叫做‘一门三进士’。”他指着墙角的石桌笑:“现在村里的娃吃完晚饭,也会来这儿读半小时书呢。”我摸了摸冰凉的石桌,好像摸到了千年前油灯的温度,暗暗决定回家也要这样做。
离古村不远的纪念馆里,藏着另一段沉甸甸的往事。玻璃柜里摆着一个黑乎乎的粗瓷碗,边缘还有些磕碰的小缺口。讲解员叔叔蹲下来对我说:“很久以前,有支红军队伍来到这里,有个叫小明的小朋友,就用这样的碗给红军叔叔送饭。”我趴在玻璃柜上使劲看,好像看到小明踮着脚尖跑过石板路,草鞋磨破了洞也不管,碗里的米饭香喷喷的,馋得我肚子都咕咕叫了。回家的路上,夕阳把莽山染成了橘子汽水的颜色。爸爸摸着我的头说:“我们郴州呀,每座山都是故事书,每条河都在唱儿歌。”我觉得他说得对!猴王寨的小猴子是故事书里调皮的插图,盘王节的鼓声是最好听的儿歌,红军叔叔的粗瓷碗和进士爷爷的油灯,都是闪闪发光的字。我悄悄把今天的故事写在日记本里,还画了一只戴着银手镯的小猴子。长大以后,我要当郴州的小导游,把这些好听的故事讲给所有来玩的人听。因为我爱这里会跳舞的瀑布,爱这里会讲故事的山,更爱这片土地上所有温暖的人呀!
作品点评
这篇习作像一幅灵动的郴州山水长卷,字里行间满是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童真童趣。小作者以孩童的视角串联起莽山的奇景、瑶寨的风情、古村的文脉与红色的记忆,观察细致入微——瀑布是“跳舞的白丝巾”,云朵像“棉花糖”,油灯芯比“铅笔芯还小”,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比喻让文字仿佛有了色彩和触感。更难得的是,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温暖的人情:阿婆的银手镯、老爷爷的故事、讲解员的话语,让“家乡”不仅有美景,更有温度。结尾将山水比作“故事书”,把自己定位为“小导游”,既呼应了开头,又升华了对家乡的情感,真挚动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