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菲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
宋恩菲,女,2016年11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她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喜欢阅读,字迹书写工整;在郴州市2024年寒暑假的“读好书、写好字、讲好故事”阅读活动中连续两期获奖。
创作背景:作者跟随家人一起体验汝城热水温泉的美好,有感而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下来。
代表作品
温泉中的回忆
参赛作者:宋恩菲(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何海霞(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妞妞,周末跟外婆去汤河泡温泉呀!”外婆举着竹篮喊我时,我正趴在窗台看白雾。那些白气像外婆蒸包子时掀开的笼布,从村头的汤河里慢悠悠爬上来,把青石板路染得湿漉漉的,连对面的青山都像蒙了层薄纱。
我蹦跳着跟在外婆身后。路过老槐树下的石凳,卖温泉蛋的王阿姨正往竹篮里拾鸡蛋:“妞妞来啦?今天的蛋煮得正好,蛋黄软得能吸溜!”她的手被温泉泡得红红的,可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我凑过去看,泉眼边的鸡蛋像胖娃娃似的在滚水里翻跟头,“咕嘟咕嘟”冒的泡儿比我吹的肥皂泡还多。王阿姨说,这泉眼的水有98度呢,比妈妈煮饺子的水还烫,煮出来的蛋带着股甜甜的石头味儿。我咬开一个,金黄的蛋黄真的像化了的蜂蜜,顺着舌尖滑进喉咙,连小舌头都暖乎乎的。
转过弯就到汤河了。外婆说,这条河从宋朝就开始冒热水,地下的温泉“呼呼”涌了八百年,每天能装满五个游泳池。我蹲在青石板上数泉眼——大的像爷爷的圆木盆,小的像我玩的玻璃弹珠,连石头缝里都渗出温温的水,把整条河焐成了热毛巾。有个扎小辫的阿姨举着手机拍雾里的山,见我看她,就蹲下来问:“小朋友,这温泉真的能治病吗?”我忙点头:“我爷爷的老寒腿泡了三个月,现在能背我爬后山啦!红军爷爷长征时也在这儿泡过呢,村头的‘红军池’还刻着字!”阿姨眼睛亮起来,往手机里记着什么,我猜她肯定要发朋友圈夸温泉。
外婆带我去的是村尾的小汤池。木栅栏围起的池子里,泉水漫过我的膝盖,像妈妈的手在揉我的小脚丫。池边的三角梅开得正艳,粉花瓣落进水里,跟着波纹转圈圈,像在跳温泉圆舞曲。隔壁池的张爷爷正和上海来的游客聊天:“我们这水含氟含硅,泡完皮肤滑溜溜的,您多泡几次,保准不想回上海!”游客叔叔笑着点头:“怪不得我闺女说这儿的温泉蛋比迪士尼的还好吃!”
最让我开心的是泡完澡去吃温泉粉。阿福叔的粉摊就支在汤河边,大铁桶里的温泉水“咕噜咕噜”滚着,他把米粉往漏勺里一涮,浇上腊肉汤,撒把葱花,香气能飘半条街。我捧着碗吸溜粉,看阿福叔给游客加汤:“不够热乎吱声啊,这水可是刚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游客阿姨举着碗拍照:“这粉是用温泉煮的,朋友圈要被点赞爆啦!”
回家的路上,白雾还在汤河上飘。我牵着外婆的手,看挑菜的阿花婶把脚泡在水里摘菜,戴草帽的根生爷爷蹲在泉边洗锄头,连隔壁村的大黄狗都趴在泉眼边打盹儿。奶奶说,我们热水镇的人,心比温泉还热乎——前儿有个迷路的小弟弟,全镇人都帮着找妈妈;上回暴雨冲垮了石桥,村里的叔叔们连夜用温泉水来和水泥,三天就修好了。
现在我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飘着白雾的汤河,忽然懂了老师说的“家乡的宝贝”。它不只是能煮蛋能泡澡的热水,是王阿姨篮子里冒热气的鸡蛋,是阿福叔锅里滚着的米粉,是张爷爷嘴里的老故事,是每个热水镇人眼睛里的光——那光像温泉水一样,把我们的日子焐得又暖又甜。
要是你也想来,我可以当小导游!春天带你们看温泉边的油菜花海,夏天在汤河里踩水捉小虾,秋天捡温泉边的红枫叶,冬天嘛,就蹲在泉眼边吃刚煮好的温泉蛋,看白雾把青山染成水墨画。记住哦,来的时候要带个小竹篮——因为你肯定会像那个上海叔叔一样,装满温泉蛋、温泉粉,还有一篮子热水镇的温暖,舍不得回家呢!
作品点评
本文按时间顺序和游览顺序展开,从日常的观察和体验入手,如周末和家人去泡温泉,描写着路上的风景、遇到的乡亲、品尝的美食以及泡温泉的感受,整篇文章体现了汝城的风土人情,饱含对汝城热水温泉的喜爱,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体验,展现了这座小城的温泉之美。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