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094. 黄欣宜 |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2025-09-12 09:59:50

  黄欣宜

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黄欣宜,女,2015 年 9 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三年级。她品学兼优,每个学期都获评校级 “三好学生”,荣获县级 “二星章” 和 “优秀少先队员” 称号。在校艺术节中,每年均获独舞一等奖,因为热爱阅读和写作,被评为 “郴州市阅读之星”。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曾担任汝城沙洲村红领巾讲解员,用童声传递红色故事。在钟慧老师指引下,她走进湘南起义纪念馆、邓中夏故居等地方,感受家乡的红与绿,将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创作,写出《郴州的红与绿:我的小脚丫走过的大故事》,诠释对家乡的热爱。


代表作品

郴州的红与绿:我的小脚丫走过的大故事

参赛作者:黄欣宜(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钟慧(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开学第一堂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郴州地图。妈妈帮我涂绿了山、画蓝了河,老师却拿起红色蜡笔,在几个地方画了小星星:“这些星星会讲故事哦。”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秋天和冬天,我的运动鞋会踏遍这些有星星的地方,把郴州的红与绿,都踩成心里的歌。

纪念馆里的旧时光 —— 湘南起义的号角声

开学后没几周,钟老师在班会课上说:“周六带大家去湘南起义纪念馆,穿校服,戴红领巾。” 我的心跳得像揣了只小兔子。晚上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晾在床头,看着它在月光下像块小小的红绸子。纪念馆的大门又高又宽,门口站着位戴军帽的叔叔雕像,眼神亮亮的,好像在说 “欢迎你们呀”。讲解员阿姨穿着蓝布褂子,声音像收音机里的故事姐姐:“1928年,朱德、陈毅爷爷在这里领导了湘南起义,好多老百姓都参加了红军。” 墙上的油画里,好多人举着红旗往前冲,有的拿着步枪,有的拿着锄头,脸上全是亮晶晶的汗珠。我们走到一个玻璃柜前,里面摆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上还有个小缺口。“这是当年红军用过的枪哦。” 讲解员阿姨说,“它打跑过好多坏蛋呢。” 我踮起脚尖看,仿佛看见一位红军叔叔正趴在战壕里,眼睛盯着前方,手指扣着扳机。旁边的展柜里还有个粗瓷碗,碗边缺了个角,里面好像还盛着半碗野菜粥。“红军叔叔就靠这个充饥,却打了大胜仗。” 钟老师摸着我的头说。我突然觉得书包里的面包好香,要是能分给红军叔叔一半就好啦。最让我难忘的是个小小的模型场景:好多红军战士正帮老百姓挑水、劈柴,有个小战士还抱着个娃娃,娃娃手里举着朵小红花。“红军不仅会打仗,还特别爱护老百姓。” 讲解员阿姨说。我看见模型里的太阳特别大,照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临走时,我们在纪念馆前敬礼,红领巾在胸前飘呀飘。我偷偷对雕像叔叔说:“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保护郴州。” 风从耳边吹过,好像听见他说:“好呀,好呀。”

故居里的读书声 —— 邓中夏的少年梦

冷空气来的那天,钟老师带我们去宜章的邓中夏故居。车子穿过还带着金黄稻穗的田野,远远看见一座灰瓦房子,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邓中夏故居” 五个金字,像洒了层阳光。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枝头还挂着两个皱巴巴的石榴,像谁忘了摘的小灯笼。讲解员叔叔说,这是邓中夏爷爷小时候种的树。“他小时候可爱读书啦,常常在树下背书。”我们走进书房,里面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本线装书,纸黄黄的,字是竖排的,像排队的小士兵。墙上挂着邓中夏爷爷的照片,他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但眼神里有种特别的力量。“邓爷爷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说‘为了真理,要敢闯敢拼’。”钟老师给我们讲他组织工人罢工的故事,说他不怕反动派的刀枪,总是站在最前面。我摸着书桌边缘,木头被磨得光溜溜的,好像还能感觉到邓爷爷小时候写字的温度。后院有口小井,井台上有两个深深的凹痕,是常年打水磨出来的。“邓爷爷小时候常帮家里挑水,还说力气要用来做有用的事。”老师说。我试着拎了拎旁边的小水桶,刚离地就晃悠,原来挑水这么累呀。想想邓爷爷既要读书又要干活,还能做那么多大事,真了不起。离开时,我在石榴树下捡了片叶子,夹在语文书里。钟老师说,邓中夏爷爷最喜欢少年儿童,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小苗苗。我摸着叶子上的纹路,好像看见好多好多红领巾在阳光下奔跑,嘴里念着邓爷爷写的诗,声音像泉水一样清亮。

青山脚的小脚印 —— 苏仙岭上的悄悄话

深秋的一个周末,太阳刚露出半张脸,妈妈就拽着我的运动鞋说:“今天带你去爬苏仙岭,那里的每块石头都认识郴州的老故事。” 我扒着窗户看,远处的山像被裹在淡雾里的巨人,山顶的云慢悠悠地飘,真像奶奶熬粥时冒的热气。山脚的小卖部飘着橘子糖的甜香,妈妈买了两颗,糖纸刚扔进垃圾桶,我就被台阶边的小野花勾住了脚。紫色的花瓣像小蝴蝶的翅膀,沾着点露水,我蹲下来数:“一、二、三……”妈妈突然捂住我的眼睛,从指缝里我看见一只小蜥蜴 “嗖” 地窜进草丛,尾巴尖还闪着褐绿色的光。“这是苏仙岭的小卫士呢。” 妈妈牵着我的手往上走,石阶被踩得光溜溜的,有的地方还长着青苔,像给石头穿了件绿毛衣。爬到半山腰时,我看见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好多字,有些被风雨磨得模模糊糊。“这是秦少游写的诗哦。” 妈妈指着其中一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说的就是咱们郴州的山水呢。” 我听不懂诗,但觉得这些字像一群排队的小蚂蚁,有趣极了。歇脚的时候,我看见几位白发爷爷在练太极,他们的袖子飘起来,像山上的云雾在跳舞。有个爷爷笑眯眯地问我:“小家伙,知道吗?以前红军叔叔也爬过这座山呢。” 我眼睛一下子亮了:“是戴红星帽的那种吗?” 爷爷点点头,说他们背着枪,踩着露水赶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爬山看风景。下山时我的腿像灌了铅,妈妈背着我走最后一段。趴在妈妈背上,我看见夕阳把山染成了橘子色,风穿过树林,沙沙沙的,好像在说悄悄话。我搂着妈妈的脖子问:“红军叔叔也吃过这里的野果子吗?” 妈妈说肯定吃过,说不定还会摘最甜的给小娃娃。我的手指抠着妈妈的衣领,突然觉得脚下的路变得软软的,好像踩着红军叔叔用脚印铺成的棉花糖。

碧湖边的笑声串 —— 东江湖里的星星闪

前段时间,妈妈说要带我去东江湖:“让你看看郴州的水有多甜。” 车子刚拐过弯,我就叫起来:“妈妈快看!好大的镜子!” 湖面平得像奶奶的梳妆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尖点起的涟漪,像给镜子画了一圈圈银项链。我们跟着人群坐上摇摇晃晃的船,马达 “突突突” 地唱歌,船尾拖着白花花的水线。我趴在船舷边,伸手就能摸到湖水,凉丝丝的像刚从井里打出来的水。远处的山像浸在水里的青螺,有座小岛圆圆的,真像我画在作业本上的太阳。船靠岸时,我看见好多渔夫站在竹筏上,他们的斗笠比我的小书包还大,手里拿着长长的网。“要撒网啦!” 妈妈拽着我往后退,只见渔夫把网往天上一抛,网在空中张开,像朵突然绽放的白莲花,“扑通” 一声落进水里,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成小星星。午饭吃的是东江湖的鱼,妈妈说叫 “翘嘴白”。端上来时冒着热气,鱼肉嫩得像豆腐,我一口气吃了三大块。老板娘笑着说:“这鱼喝着东江湖的水长大,可比城里的鱼调皮多啦。” 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夕阳把湖水染成了橘红色,远处的山像睡着了的巨人。妈妈说东江湖的水会流到很远的地方,滋养着郴州的土地。

红与绿的调色盘 —— 我的郴州画

期末的美术课上,我画了幅大大的郴州地图。先用绿色蜡笔涂满苏仙岭,在半山腰画了个小小的我和妈妈,手里攥着橘子糖;东江湖用蓝色,水面上画了撒网的渔夫和闪闪烁烁的星星;纪念馆和故居前,画了好多好多红领巾,像一片跳动的小火苗;还有个空白的角落,我想留着画接下来最期待的地方。美术老师走过来看,在画的角落里加了个小小的我,背着书包,手里拿着朵小野花。“这朵花送给谁呀?” 老师问。我想了想,在花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送给红军叔叔,送给邓爷爷,送给所有让郴州变美的人。”放学回家,我把画贴在墙上,晚上睡觉前,好像听见画里传来好多声音:苏仙岭的风声,东江湖的水声,纪念馆里的号角声,还有邓中夏爷爷读书的声音。它们混在一起,像一首特别好听的歌。妈妈说,这是郴州在唱歌呢,唱给每个爱它的孩子听。

暖被窝的红故事 —— 沙洲村里的小感动

放暑假前最后一个礼拜,班主任钟老师笑眯眯地站在讲台上:“明天带大家去汝城沙洲村,那里有个会发热的故事。”我以为是要去看暖宝宝工厂,结果第二天坐了好久的车,看到的是一排排黑瓦白墙的房子,门口挂着红灯笼,像过年时奶奶家的样子。村口的老樟树枝繁叶茂,树干要三个同学手拉手才能抱住。树下坐着位戴蓝布头巾的老奶奶,她面前摆着针线筐,正在缝补丁。“这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地方哦。”钟老师蹲下来给我们讲,1934年冬天,三个女红军住进徐解秀奶奶家,看见她盖着破棉絮,就把自己的被子剪了一半留给她。“奶奶,被子剪了不会冷吗?” 我摸着老奶奶手里的针线问。她的手像老树皮,却很温暖,“红军姑娘说,军民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共患难。”进了徐奶奶的旧屋,我看见土墙上挂着张老照片,三个女红军穿着灰布军装,笑得特别亲切。床上摆着条打满补丁的被子,一半是军绿色,一半是深蓝色粗布。钟老师让我们摸一摸,粗粗的布料磨得手心痒痒的。“她们为什么不把整条被子留下呢?” 后排的小胖问。钟老师说因为红军还要赶路打仗,也要保暖,但她们宁愿自己受冻,也要分出一半温暖给老百姓。我突然想起上周下雨,同桌把伞分我一半,我们俩都没淋湿,原来这就是分享的温暖呀。

离开时,我的小运动鞋上还沾着郴州的泥土,红领巾上好像还留着阳光的味道。我知道,郴州的山山水水不仅好看,还藏着好多红色的故事,这些故事像种子一样,落在我的心里,总有一天会长出勇敢又善良的小树苗。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红军叔叔那样,保护这片又红又绿的土地,让它永远这么美,这么暖。


作品点评

黄欣宜同学的《郴州的红与绿》,以童真视角编织出家乡的鲜活画卷。小脚丫踏过的每处 —— 纪念馆的锈枪、故居的石榴树、苏仙岭的青苔、东江湖的波光、沙洲村的棉被,都浸着孩子气的温热。她用童稚笔触让历史具象:步枪缺口藏着英雄梦,粗瓷碗盛着烟火气,连风都在说悄悄话。这份真诚让红的革命热血与绿的山水灵秀自然相融,恰是 “郴山郴水郴情” 最动人的诠释,展现了孩子对家乡最纯粹的爱。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