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斯晨
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曾斯晨,男,今年13岁,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他阳光开朗、热爱阅读,曾在湖南省“红心向党,争做强国少年”主题阅读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从小听着宜章在这片红色热土的革命故事长大的他,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激励着他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他希望自己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勇敢坚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建设更美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代表作品
那抹红,永不褪色
参赛作者:曾斯晨(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
指导老师:黄萍(郴州市宜章县第三完全小学)
红色是什么?红色是花的颜色,红色是火的颜色,红色是温暖的颜色,红色更是宜章这片土地上永不忘却的精神。
这个周末,我一口气读完了新发下来的一本书——《我是接班人·爱国》。这本书分成光耀中华、百年薪火、逐梦新时代三个部分,讲述了文天祥、陈毅、冰心15位人物的故事。这15个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爱国。不论是英勇善战的霍去病,舍己为国的李大钊,还是视死如归的杨靖宇,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抗日英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投降。老师还告诉我,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里面只有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宁愿饿死,也不投降。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合上书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没有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更不能忘记革命先烈身上耀眼的红色精神。
我再次翻开书本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宜章。宜章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00多年前,红色种子在这里发芽,革命星火在这里点燃。我仿佛听到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中夏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仿佛看到朱德、陈毅、胡少海打响宜章年关暴动第一枪。在参观纪念馆时,我看到了墙壁上镌刻着的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老师说革命时期,宜章有3414名烈士牺牲了。这么多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们怎能不珍惜呢?
老师说,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我们要传承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更要传承他们舍己为国的报国精神,要让这片土地的红色永不褪色!暑假里,我写了一篇作文——《小城宜章》。我在作文里描写了家乡的骑田岭、莽山,描写了玉溪河,介绍了家乡的特产杨梅、脐橙,还介绍了家乡的仁人志士邓中夏、胡少海、刘真茂、江梦南……老师看完后,给了我满分——一个大大的A+。她说:“作文虽短,却写出了家乡的爱;文章虽小,却是对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传承红色精神,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读红色故事,让烈士的故事永远流传;弯腰拾起地上的垃圾,让家乡更美更洁净;制作宣传小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宜章、爱上宜章……爱国,不需要豪言壮语;传承,不需要伟大的壮举。做好每一件小事,好好学习,就是我们对革命先烈们最好的致敬。我们,不能让这抹鲜艳的红色褪色!
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不能忘却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让那抹红,永不褪色!让我们努力学习,我们用铿锵的誓言向党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作品点评
文章以家乡的红色为线索,从书本中的英雄事迹延伸到家乡宜章的红色历史,将个人感悟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小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杨靖宇腹中只有草根棉絮的震撼故事,以及纪念馆的烈士名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在文章后半部分,小作者联系自身写出了具体的传承方式:从写作宣传到日常小事,体现了新时代少年知行合一的可贵品质。结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铿锵有力,升华了主题,展现了小作者对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决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