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萱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胡静萱,女,2015年12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喜欢阅读,写作,成绩优秀,经常参加语文阅读活动,所写的文章多次获奖。善于观察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喜欢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创作背景:“半条被子”是汝城县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故事,作者去汝城沙洲进行参观了解,深有感触。
代表作品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
参赛作者:胡静萱(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何海霞(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清晨的沙洲村飘着薄雾,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们排着队走进“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土坯房的门槛有点高,我扶着墙跨进去,我踮着脚凑近玻璃展柜,米白色的粗布上还留着细密的针脚,针脚中间有一道整齐的折痕,那是被剪刀剪开的地方。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却永远相连。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各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文明县驻扎休整。在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老人家里一贫如洗,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3名女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其实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密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汝城,她们在艰难时刻所展现的互帮互助精神,生动地描绘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让人动容。在艰苦的环境下,女红军们舍己为民、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人敬佩。这半条被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品,它象征着军民之间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也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在艰苦岁月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过。我突然想起昨天妈妈给我盖被子,我嫌热踢开,她又轻轻给我拉回来;想起上周下雨,隔壁王爷爷把伞倾向我,自己半边身子都湿了。原来“半条被子”不是故事里的布片,是好多好多人藏在心里的暖。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来没结束,它变成了爸爸修公路时戴的安全帽,变成了妈妈教室里的电子白板,变成了我书包里的新课本。等我长大,也要把这半条被子的暖,再剪成无数半条,送给需要的人。因为爱,是永远分不完的呀。
革命时代已经远去,半条被子的温暖仍然直抵人心。在缺食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刻,仍然心系百姓冷暖,这个故事让我们回想起那个伟大的时代,也让我们明白,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当下是需要珍惜的,未来是需要努力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团结、友爱和包容,正如军民鱼水情所展示的那样。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有了党的领导,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品点评
通过汝城沙洲“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军战士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以自身的生活发现来举例,透露出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温暖”,结尾点明根据党的指引一起“温暖中国”的主题,升华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