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茹
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陈静茹,女,出生于2013年3月,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学校学生。
创作背景:这篇习作源于老师组织的宜章研学之旅。晨光中的班车开启行程,街角早餐店的烟火气拉近距离,而湖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的所见所感最触动作者:先辈们简陋的宿营、悬殊的武器差距,让课本里的历史变得鲜活沉重。老师的关怀、返程时师傅的叮嘱,更让作者对“坚守”与“责任”有了真切体会。回来后,想把这份感动与思考记下,便有了这篇文字。
代表作品
宜章之旅:在时光里读懂坚守
参赛作者:陈静茹(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学校)
指导老师:谢红玲(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学校)
晨光刚染亮天际,我们已坐上开往宜章的绿皮班车。车厢里飘着淡淡的柴油味与旧座椅的气息,不算浓郁,却像一层温柔的滤镜,把旅途的期待轻轻包裹。颠簸中我渐渐眯起眼,再睁眼时,车窗外的田埂与房屋已换了模样。宜章的街巷正迎着朝阳舒展,我们的旅程便从这里正式启程。
第一站是街角的早餐店,沿着与家乡相似的乡间小路走去,石板路被阳光晒得温热,空气里飘着米粉的鲜香,简单的烟火气让陌生的地方多了几分亲切。饱腹之后,我们走向此行最庄重的目的地——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刚进院门,一口清冽的水井静静卧在青砖地上,井水映着蓝天,我天真地猜想:先辈们的生活或许这般安宁?可当老师领着我们走进战士们的宿舍,我的脚步猛地顿住了:斑驳的土墙下,铺着干草的硬板床整齐排列,墙角的油灯盏积着厚厚的灰,几件打了补丁的军装搭在木架上,布料早已磨得发亮。这般艰苦的环境让我有些恍惚,却又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这就是先辈们真实的生活,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坚守的阵地。
从宿舍出来,每一步都变得格外沉重。转到武器馆时,玻璃柜里的展品更让人心头一震:我们的先辈握着长矛、大刀这些冷兵器,而对面展柜里,敌人的枪支正泛着冰冷的金属光。隔着时空,我仿佛能看见战士们握着简陋的武器冲锋的模样,他们的勇气与坚定,比任何利刃都更有力量。
这一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再是课本里的句子,而是沉甸甸的事实——正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风雨,才有了我们如今国泰民安的生活。
走出旧址,阳光落在身上,却觉得肩上多了份责任。转头望见旁边的老巷子,青瓦白墙间藏着浓浓的中国风,门楣上的姓氏牌匾静静悬挂:孔氏、朱氏、王氏……每一个姓氏都藏着家族的故事,每一块砖瓦都刻着时光的痕迹。这样充满历史温度的地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铭记。
快乐的时光总像指间的沙,悄然溜走。返程的班车上,我靠着窗打了个盹,再睁眼时已到了熟悉的镇上。坐上摩托车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拂过脸颊,格外舒服。骑车的师傅听说我们去了旧址,笑着劝我们:“好好读书,才对得起那些拼命的先辈啊。”简单的话,却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心里。
这趟宜章之旅,没有华丽的风景,却让我读懂了许多:先辈们的艰苦与坚守,老师的温暖与用心,还有时光里藏着的责任与希望。那些刻在旧址砖瓦里的故事,那些藏在风中的叮咛,都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光,提醒我永远记得:如今的每一份安稳,都源于先辈们不曾言说的牺牲;而我们的努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作品点评
这篇习作充满真情实感,是篇优秀的记叙文。小作者以旅程为线索,从早餐店的烟火气到旧址的庄重感,场景转换自然。细节描写尤为出色:干草硬板床、积灰油灯盏、冷兵器与枪支的对比,让先辈的坚守具象可感。结尾点明感悟,将个人成长与先辈精神相连,情感真挚,立意深刻,展现了细腻的观察力与共情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 妮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