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62.吴章堃 | 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三中学学生
2025-09-12 15:45:37

  吴章堃

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吴章堃,男,2011年10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三中学。

创作背景:暑期他亲历骑田岭,将汗水浸透的攀登体验,与实地感受的壮丽自然、触摸到的千年历史及人文精神相融合,生动展现了地理标志的文化厚度,写下了这篇文章。


代表作品

骑田岭上

参赛作者:吴章堃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三中学

指导老师:谷亚兰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三中学

暑假爬骑田岭,汗水湿透了衣服。但眼前的景象,让我忘了疲惫。

青灰色的悬崖像被巨斧劈开,直插云端,透着一股倔强;悬崖上的老松树扭着树干与风搏斗,树皮上的伤痕仿佛诉说着顽强。一只老鹰冲破晨雾,翅膀划开薄纱般的雾气,快得像一道黑色闪电——这座1510米的高山,是南岭献给湖南的绿色王冠,更是湘粤两地千年的分界线。

踩着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仿佛踩着历史的脉搏。两千年前,赵佗在坚硬的山脊上凿出阳山关,挡住了追兵;明朝的邝埜、邓庠沿着这条“生命线”翻山求学,他们的理想,如同刻在山岩上的印记一样闪亮。

登上二尖峰顶,壮阔风景扑面而来。1928年,萧克将军带领红军战士在这里高举红旗。他望着北方坚定地说:站在骑田岭,照样能看清全中国!后来长征时,五十多名伤员被瑶族老乡藏在偏江村。军民同心,用滚木和石块抵抗敌人,鲜血染红了山间的杜鹃。如今半山腰的“红军田”,年年长出金黄的麦子,正是这深厚情谊的见证。

下山时,古道的石板泛着柔和的光。这里曾是运送盐巴和铁器的要道,挑夫们扛着重重的盐包,汗水滴落,谱写着辛酸的歌谣。东汉的卫飒开凿山路,岭南的荔枝才得以运往长安;多亏唐羌上书进谏,才阻止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无数牺牲。

我把手掌贴在岩石上,仿佛能听见战鼓声、挑夫的吆喝声,还有古人的翻书声……骑田岭哪里只是一座分界的山?它更像一座连接文明的桥梁,让战火与书香在这里相遇,让牺牲的鲜血与丰收的粮食在这里相融。山风阵阵,吹过树林,那是层层叠叠的故事在回响,是大地为英雄们谱写的壮歌,响亮得让人心潮澎湃!


作品点评

这篇文字让骑田岭活了起来。青崖劲松、鹰破晨雾的自然奇景,与赵佗凿关、红军浴血、挑夫踏歌的历史记忆交织,山不再是界碑,而成了文明的纽带。岩石上的温度、风里的故事,让每寸风景都浸润着厚重,读来既有视觉震撼,更有历史的沉响。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