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亨
郴州市郴县路小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杨亨,男,2014年5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郴县路小学,多次获得校级“学习之星”“红领巾奖章“”最美学生”等荣誉称号。
创作背景:作者在娄底和郴州都生活过。郴州的东江湖、苏仙岭等自然风光,沙洲村“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以及鱼粉等特色美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文字记录对郴州的情感与成长记忆。
代表作品
我的两个家乡——一条鱼粉连接的记忆
参赛作者:杨亨(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指导老师:李梅(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外婆,郴州的雾会把东江湖藏起来吗?”六岁那年的夏天,我攥着外婆缝的布老虎,趴在开往郴州的大巴车窗上。娄底房屋门前的石桥在晨雾中渐渐模糊,就像外婆在车站挥手的身影。
初到郴州时,我总在课间偷偷比较两个家乡。娄底的稻田会唱歌,每当风掠过金黄的稻穗,蛙声就从水渠里蹦出来伴奏。而郴州的苏仙岭像个绿色巨人,春天用映山红染红指甲,秋天举着枫叶火炬,连我们校园内都爬满了会开紫花的藤蔓。
直到去年冬天,一碗鱼粉让我读懂了郴州的心跳。那是个结霜的早晨,妈妈带我钻进裕后街的老店。当老板娘把红汤鱼粉端来时,沸腾的辣油里突然游出记忆里娄底的剁辣椒香——原来郴州人也会在外婆教的秘方里,加一勺亮晶晶的茶油。
现在的我成了“小郴州通”。我知道东江大坝会在清晨吐出牛奶色的雾,把发电站变成云端城堡;我收集了五盖山十种不同的松果,给娄底的表哥寄去夹着雾凇的明信片。研学时参观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想起外婆塞进行李箱的新棉袄——原来温暖从来不分时代。
放寒假回娄底时,我特意用郴州学来的方法,把外婆晒的红薯干切成小鹿形状。我们郴州的小孩都这么切。我得意地仰起脸,看见外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就像东江湖荡漾的碧波。
致郴州的一封情书
参赛作者:杨亨(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指导老师:李梅(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亲爱的郴州:
我想好好跟你说说,我心里对你满满的喜欢。
还记得第一次踏上你的土地,我还是个六岁的孩子,从娄底来到这里,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鲜。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你会在日后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郴州,你的山水就像大自然最得意的作品。东江湖的美,是我心中永远的珍藏。清晨,湖面的雾如梦如幻,像是给湖水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我站在湖边,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湖水的清新。太阳升起后,湖面波光粼粼,像是洒满了细碎的金子。还有那苏仙岭,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沿着山路攀登,一路上都是鸟儿的歌声作伴。登上山顶,风轻轻拂过脸庞,眼前的景色让人心胸开阔,整个郴州城的美景尽收眼底,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你的魅力。
你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红色底蕴。沙洲村的“半条被子”故事,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心灵的角落。我走进那间简陋的小屋,听着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仿佛看到了三位红军女战士和徐解秀奶奶之间的深情厚谊。半条被子,虽然单薄,却承载了共产党对人民的无限关怀。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感恩和奉献,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这几年的时光里,我还在这里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校园里学习、玩耍,一起去探索你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街边品尝各种美食,栖凤渡鱼粉的鲜香、临武鸭的美味,都成了我舌尖上难忘的记忆。这些美好的瞬间,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成长的天空中。
郴州,你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你的山水哺育着我,用你的文化滋养着我。你见证了我的欢笑和泪水,陪伴着我慢慢长大。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我爱你,郴州!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继续在你的怀抱里成长,去发现你更多的美好。我也会努力学习,将来为你增光添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爱上你。
此致
敬礼!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孩子:杨亨
2025年7月7日
郴州的颜色
参赛作者:杨亨(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指导老师:李梅(郴州市郴县路小学)
妈妈总说,郴州是彩色的。我不信,直到那个周末,爸爸骑着电动车带我逛遍大街小巷,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真的像打翻的调色盘一样美!
郴州是绿色的。第一站是苏仙岭。爬到半山腰,我累得直喘气,爸爸指着路边一棵大树说:“看,这是郴州的市树——香樟!”我抬头望去,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把影子斑斑点点地洒在地上,像一群跳动的绿色小鱼。深吸一口气,连风都是绿的,带着树叶和泥土的清香。
郴州是蓝色的。下午,我们来到东江湖。湖水蓝得像被天空染过一样,渔民叔叔撒网的时候,银色的鱼儿在网里扑腾,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把水晶。我蹲在岸边,突然看见一只白鹭“嗖”地掠过水面,它的倒影和真正的鸟儿一模一样,原来湖水还会变魔术!
郴州是红色的。最后一站是沙洲村。陈列馆里,老师讲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可亲眼看到徐解秀奶奶住过的土房时,我的心还是揪了一下。墙上的蓑衣、灶台边的木凳,都安安静静的,但讲解员阿姨说,它们藏着红军和老百姓最暖的红色记忆。回家路上,我偷偷把红领巾系得更紧了。
晚上,我趴在桌上画今天的见闻。妈妈笑着说:“现在知道郴州有多少颜色了吧?”我点点头,在画纸角落加上一栋亮着灯的小房子——那是我家。原来最美的颜色,就是每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幸福呀!
作品点评
《我的两个家乡》以鱼粉为线索串联两地记忆,作者对比娄底稻田与郴州苏仙岭的景致,用“会唱歌的稻田”“绿色巨人”等童趣比喻,展现两地特色。鱼粉里的共同味道、“半条被子”与外婆棉袄的温暖呼应,让情感自然流淌。结尾切红薯干的细节,巧妙化解“两个家乡”的疏离感。语言灵动,画面感强。
《致郴州的一封情书》这篇作文以书信体倾诉真情,别具匠心。作者从初到郴州的记忆写起,串联东江湖晨雾、苏仙岭风光,笔触细腻;“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与鱼粉、临武鸭等生活细节交织,让情感既有厚度又接地气。语言质朴真挚,如“慈祥的母亲”的比喻,道出对城市的依恋。
《郴州的颜色》以童趣视角勾勒家乡之美,构思新颖。用“绿色”“蓝色”“红色”串联行程,香樟叶影如跳动的绿鱼、东江湖水珠似水晶,比喻鲜活;“半条被子”的红色记忆与系紧红领巾的细节呼应,情感真挚。结尾以“幸福”点题,温暖动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