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55.唐琴艺 |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学生
2025-09-11 11:55:28

  唐琴艺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唐琴艺,女,2011年6月出生,就读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八年级。曾经获得学校名著手抄报一等奖、诗歌朗诵一等奖、“最佳朗读者”,爱好广泛,喜欢唱歌。


代表作品

情系三合

参赛作者:唐琴艺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白艳兰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三合,这个位于郴州的小村落,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我奔赴远方时,总能为我唱响一首快乐的歌。

三合村古朴宁静的画面定格在了我脑海中。我梦中常见的西河,蜿蜒绵长,时常绕过我心间。我清楚记得那河水清澈见底,日光洒下,河底清晰可见的沙石与摇曳的水草,像在学着村民互相打招呼。河畔,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水面,微风拂过,便泛起层层涟漪,与偶尔游过的小鱼小虾快乐嬉戏。听奶奶说,以前的西河是村民们生活的源泉,洗衣、灌溉,人们的日常与它紧密相连。那时河边经常能看到妇人们蹲在石阶上,像不远处成群的野鸭一样尽情聊天,无意间棒槌起落,衣物在水中涤荡,惊得野鸭胡乱扑腾翅膀“嘎嘎”起跳,像极了乱弹琴的小娃娃,岸边的欢声笑语也随着水波荡漾开来。守在妈妈身边的孩子们也不安分起来,如解放了束缚的小鹿,在河滩上撒腿奔跑嬉戏,胆子大点的就挽起裤脚,踏入浅滩,抓鱼摸螺。胆子最大的不害臊的直接脱了个精光,扮成野鸭子猛地扎入河里游起来,急得岸边的母亲赤脚边喊边跑,野鸭也加入到孩子们的逃跑行列,一个赛一个快,其他妇人笑得一个比一个魔性......笑声、水声、槌子声、踏步声、嘎嘎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

如今梦里的三合村在时代的浪潮中换上了新装。一幢幢崭新的别墅拔地而起,整齐排列,白墙黛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车辆往来穿梭。村里还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图书馆等,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曾经以农耕为主的村民,如今圈养鸡鸭开起了农家乐,用乡里乡味招待四方来客;有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快乐的贩卖东江烤鱼、臭豆腐、凉粉、糖画,日子过得热火朝天。西河也被挑拨着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糟乱的河岸就像老爷爷的胡子,野蛮生长,而今修剪整齐,还增建了休闲步道与观景平台,成为人们闲暇时漫步赏景的好去处。曾经荒芜的河滩,如今种满了各种花卉与绿植,四季繁花似锦,五彩斑斓。春日樱花如雪般飘落,与西河的绿水相映成画;夏日大片向日葵迎着太阳绽放,灿烂夺目。西河的水,经过治理,愈发清澈,早晨的河面上偶尔可见游船缓缓划过,游客们陶醉于这如画的美景之中。

三合村不仅止于我的故乡,她是我挥之不去的美梦,是我永远不愿醒来的摇篮。


积千年品格 淀郴城百福

参赛作者:唐琴艺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白艳兰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春日的濂溪书院总飘着墨香,池塘里的莲芽刚拱出水面,像支支蘸饱绿意的毛笔。我跟着研学队伍踩过青石板,看见讲堂檐角的铜铃上都刻着莲纹,风一吹,叮咚声里仿佛藏着千年的书声 —— 这座藏在郴州的古老书院,原来把周敦颐先生的莲魂,都揉进了一砖一瓦的呼吸里。

读王喆生《郴州重建濂溪书院记》、谢允文《重建濂溪书院记》才得知书院始建于南宋,比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老呢。历史老师曾讲过,周先生在北宋时当桂阳(现在的汝城)县令,常在书院旧址旁的池塘边写《太极图说》,有次他看见牧童折了莲叶当帽子,还专门写了首诗劝 “莫折莲茎伤玉藕”。讲堂前的莲池也藏着好多故事。比如关于先生断案的事:他当分宁县主簿时,有个案子拖了三年没破,先生来了后,盯着县衙池塘的莲看了半天,突然就找到了线索,原来他是从莲 “出淤泥不染” 的特性里悟到,真相就像莲芯,再复杂的案子也能剥开表象找到本质。最有意思的是池边那棵老槐树,树干上钉着块牌子,写着 “程门立雪前传”—— 北宋时程颢、程颐两兄弟来拜师,先生正在莲池洗笔,就让他们在槐树下等,结果下起雨来,两兄弟怕打扰先生,就站在树下直到雨停,头发都淋成了湿漉漉的莲叶。忽然觉得,先生当年教给程氏兄弟的,不只是学问,更是像莲一样沉得住气的品格。

语文老师带我们在书院读《爱莲说》时,做了个神奇的实验:她把墨汁滴进盛着莲籽的水杯,只见黑色在水里散开,可泡了三天的莲籽却越来越白。“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奥秘。” 老师指着籽壳上的细孔说,“莲的表皮有层蜡质,就像给心穿上了铠甲。” 这让我想起先生在南安军的故事:转运使王逵想杀无辜囚犯,所有人都不敢说话,先生却像莲梗一样挺直腰杆,把笏板往地上一扔:“这样的官我不当了!” 后来囚犯得救,先生却丢了官,可他在日记里写 “莲落污泥,其白不改”。现在再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忽然懂了这不是说要躲开脏东西,而是像书院莲池里的莲,就算根扎在泥里,也要拼命往有光的地方长。上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有人插队,想起先生的故事,就鼓起勇气说:“请排队哦,我们学校的莲池都知道要守秩序呢!” 那人脸红的样子,倒让我觉得,原来《爱莲说》的新解,就藏在每个敢说 “不” 的瞬间里。

黄昏离开书院时,看见守院的老爷爷正在给莲池换水。他手里的木勺柄上刻着朵莲,舀起的水里有无数细小的莲籽在闪光。老爷爷说:“这些籽都是千年传下来的,就像先生教的道理,看着小,却能长出整片池塘的清白。” 风吹过讲堂的飞檐,铜铃又响了起来,这一次,我好像听见了先生在说:“莲花开在池塘里,品格要长在少年心上。” 当我把捡来的莲籽放进书包时,忽然明白,濂溪书院的每片莲叶、每块石碑,其实都是写给我们的品格课本,等着每个少年来读其中的清白、坚韧与永不褪色的生长力。


作品点评

《情系三合》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三合村今昔图景,通过西河记忆与村落新貌的双线交织,展现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蜕变。生动的比喻、鲜活的场景描写赋予文字画面感,从生活气息到文旅转型的叙写,既饱含对故土的眷恋,亦彰显乡村振兴的时代底色,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积千年品格 淀郴城百福》文章将历史典故、科学实验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以细腻笔触解读濂溪书院的莲文化内涵。从周敦颐轶事到“莲籽不染墨汁”的实验,再到现实中的勇气之举,层层递进诠释“出淤泥而不染”的深意,兼具文化底蕴与现实思考,生动传递了传统精神的时代价值。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