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萱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李紫萱,女,2011年8月出生,就读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八年级。品学兼优,多次获评学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爱好广泛,在学校南湖社获“优秀作文奖”。
代表作品
一座城 一汪莲
参赛作者:李紫萱(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白艳兰(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清晨的爱莲湖总浮着薄雾,像给湖面蒙了层纱。我背着书包路过爱莲路时,总能看见晨练的老人在莲纹石雕前驻足,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花瓣——这座被周敦颐称作“楚南名区”的城市,早把莲的魂儿揉进了每道晨光里。
濂溪书院总聚着放学的孩子。我第一次蹲在石雕前,看见周敦颐的衣袂上刻着细密的莲纹,连他脚下的石墩都雕着含苞的莲。导游阿姨说,北宋时周敦颐在郴县当县令,常在郴江边给孩子们讲“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后来百姓就把他讲学的场景刻成了石雕。最神奇的是书院的“爱莲说”碑刻,每个笔画里都嵌着碎瓷片,阳光一照,像无数朵小莲在字里行间开放。这让我想起上周班会课,班长说到教室里的扫帚总是倒在地上,他指着教室后墙的“莲文化角”说:“周敦颐先生在郴州讲学时,连扫帚都要摆得整整齐齐,我们怎么能将就?”那天放学后,我们全班一起用旧布料扎了新扫帚,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扫帚把上,忽然觉得,有些品格就像石雕里的莲,过了千年还在教我们做人。
端午前跟着爸爸妈妈去裕后街,青石板路上飘着艾草香。桥下,我看见卖莲蓉粽的王婆婆正用荷叶包粽子,她指尖的老茧在叶面上压出清晰的纹,像极了莲叶的脉络。“丫头晓得不?这桥名跟周先生有关呢。”婆婆边包边指着桥说,当年周敦颐在桥边遇见个卖莲子的老农,老农见他穿得朴素,硬塞了把莲子给他,说“清白的人该吃清白的莲”。后来百姓就把桥“遇仙桥”,逢年过节都要包莲蓉粽、插莲叶,说是能“沾莲气,去俗气”。
深秋的郴州城墙总落着银杏叶,我在墙砖缝里发现过一株野生的莲苗——不知是谁遗落的莲籽,竟在坚硬的石缝里拱出了绿芽。爸爸说,这城墙始建于唐代,宋代时重修过,墙砖里还嵌着刻有莲纹的旧瓷片。“就像这株莲,郴州人的品格也长在岁月的缝里。”爸爸指着墙砖上模糊的莲纹说。上个月班级组织“巩文巩卫”活动,我们小组负责清理城墙根的杂草,当我用小铲子铲开砖缝里的泥土时,忽然看见那株莲苗的根须竟顺着砖缝往下长,在坚硬的石头间挤出了一条生路。这让我想起住在城墙边的李爷爷,他退休后每天义务清扫城墙步道,有人笑他“傻”,他却指着城墙上的莲纹说:“周先生在郴州时,连路边的野草都要绕道走,怕踩坏了生机,我扫地算什么?”现在每次经过城墙,我都会看看那株莲,它已经长出了第一片完整的叶,在灰扑扑的墙砖间,绿得像块透亮的玉。
暮色中的郴江湖总泛着暖光,爱莲路上的路灯都做成了莲苞的形状。当我在作文本上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时,窗外的莲影正投在纸上,恍惚间觉得,这座城市的每块石头、每片叶子,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清白、坚韧与生长的故事。就像周敦颐当年在濂溪书院种下的莲,不仅开在了千年的时光里,更开在了每个郴州少年的心里——当我们在石雕前驻足、在古桥边听谣、在城墙下看莲时,其实是在和一座城市的品格图腾对话,让那些藏在莲影里的精神密码,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永不褪色的光。
作品点评
文章以时间为轴,串联清晨、放学、端午、深秋等场景,借景抒情。通过莲纹石雕、莲苗生长等意象,巧妙诠释清白坚韧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交融,语言优美生动,让郴州莲文化跃然纸上,感染力十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