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多美
郴州市汝城县集益乡益将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曹多美,女,2014年2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集益乡益将学校。
代表作品
郴情长存
参赛作者:曹多美(郴州市汝城县集益乡益将学校)
指导老师:胡玲(郴州市汝城县集益乡益将学校)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无数动人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情谊。提到“郴情”,人们或许会想到郴州的山清水秀,但真正能穿透岁月、直抵人心的“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湖南汝城沙洲村,感受一份源自革命年代的鱼水深情,再领略那舞动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的魅力。
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到汝城县沙洲村时,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到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当时家里穷,床上只铺了稻草和棉絮,到了夜晚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同一张行军被,睡在同一张床上,徐解秀的丈夫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次日,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走了,看到徐解秀家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就把那床行军被用剪刀把行军被剪成两半,并将另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这“半条被子”,哪里仅仅是一块御寒的布料?它是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苦中,始终将老百姓冷暖放在心头的赤子之心。徐解秀老人后来常对后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女红军战士们留下的不仅是半条被子,更是一颗为人民燃烧的火种,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除了这感天动地的红色情缘外,汝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孕育并传承着一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汝城香火龙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主要来自汝城香火龙表演多在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届时人们空场,在夜色中舞起龙灯。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汝城香火龙的表演方式有游龙、接龙、抢香、化龙等仪式,现场气氛热烈。
香火龙的制作本身就是一门精湛的技艺。龙身通常以当地盛产的稻草、竹篾、棕叶等为主要材料,精心扎制出龙的骨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舞龙前,村民们会在龙身(尤其是龙脊)上密密麻麻地插满特制的龙香。舞龙者配合着激昂的锣鼓点,操纵着这条“火龙”上下翻飞、盘旋腾跃,香火如流星般洒落,烟雾缭绕,气势磅礴,景象蔚为壮观。
半条被子,温暖了岁月;一条香火龙,照亮了夜空。这份情,这份传承,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让我们铭记那半条被子的温度,守护那香火舞动的光芒,让这份“郴情”——这份植根于人民、奉献于人民的深情厚谊,永远流传下去。
作品点评
文字以“半条被子”的红色温情与香火龙的非遗传承为脉,串联起郴州深厚的人文情怀,叙事动人,情感真挚,尽显“郴情”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