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伊妍
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蒋伊妍,女,2009年6月出生,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热爱写作,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关注时事,曾多次参加征文比赛并获奖。
创作背景:面对历史悠久的临武古邑和其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瑰宝,作者有感而发,通过一只风铃记载临武的风土人情,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独特的临武风貌,让人耳目一新。
代表作品
当风铃遇见临武
参赛作者:蒋伊妍(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蒋梅方(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
朱红色的玛瑙罩内,乌漆玉珠轻晃,玉线垂下鹅黄软流苏。风铃叮当,与湘南古色临武悄然共鸣。
老妇将风铃悬于屋檐之下,沐浴在青黄色的木香和清亮的晨露里。风铃响处,有如大山里袅袅民歌。偶有远客至,老妇满心欢喜,摆上琳琅佳肴。晶莹饱满的木桶饭颗颗分明;沙田牛巴肉质紧实,香醇浓郁,令人口齿留香;酿豆腐外酥里嫩,鲜脆劲道。最诱人者莫如临武鸭,纯白色的翘角平盘上,鸭肉精致堆叠,金黄色的外皮与片片鲜肉相间,淋上一勺热酱,鸭香四溢,肉色香凝。咬上一口,鸭肉的细腻与热油的微麻灌满口腔。风铃的颤音,与碗筷相撞的脆响一唱一和,混合着,浸润着,仿佛重现舜帝南巡的身影。正是在朴素的餐饮和精致的生活交相辉映之下,临武人民的血脉与历史相连,临武人民的善良与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篝火星星,渐成熊熊。戴着面具,手舞足蹈的老少,已不是芸芸众生,而是能与天帝对话的“傩”。左手系风铃,右手持火把,傩衣垂地,傩面狰狞——俨然一傩神也。风铃响处,珠玑相撞,蹈地猛烈,奏响“傩舞起,百病消”的神曲;火光亮处,傩面具青面獠牙,目光炯炯,尽显威严:云纹傩衣,湘色半见,远黛黎红,伴有火光跳跃,锣鼓笛声,神圣非凡。傩戏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更是临武人民灵魂中的信仰所在。
香火缭绕,红烛高燃,东林庵里人头攒动,却宁静肃穆。人们跪于神像之前,虔诚地祈求庇护。一僧约二十岁的光景,着灰色僧服,扎着马腿裤,低头扫地,眉眼间仿佛透着清澈。挂满红布条的树整齐地排列在小径两旁,树枝上的风铃在夏日微风里晃荡,银铃清脆。更有晨钟暮鼓,隐约的木鱼的“嗒嗒”声,扫帚划过地面留下细腻的纹理。览此东林庵,更见古香古色之临武。
临武,它有春夏秋冬,它能雅俗共赏,它有千年历史,倔强而又神圣。临武不仅仅有淳朴的自然民风,还有储量可观的锂矿,享有盛誉的通天美玉,和一群蓄势待发、将积极投身于临武建设的青年。这就是它,千年前它叫林城,千年后它叫临武。
一只风铃,盛开在这繁花缀锦的临武,摇曳在这沉朴悠远的临武。未来,它还要在这锂矿之城,玉石之都,奏起明快的清音。
作品点评
作者善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使临武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展现临武的文化厚度。结尾巧妙将风铃意象与临武的现代产业和青年未来相连,赋予传统物件以时代新意。全文语言优美灵动,情感真挚,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将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巧妙融合,生动诠释了“郴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