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伊璇
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蒋伊璇,女,2009年6月出生,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学生。担任班长兼生物课代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传统艺术,喜欢文学创作,曾被评为“郴州市三好学生”,多次参加县级征文比赛并获奖。
创作背景:作者在一次美术课上接触到了傩戏面具,便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欣赏了国家级非遗临武傩戏。她渴望用文字让傩戏再现繁华,用笔墨让更多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代表作品
傩,人与神共舞者
参赛作者:蒋伊璇(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文艳芬(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保足朱祥行戚戚。”
孟郊的诗总让我想起我故乡的傩戏——临武傩戏,仿佛间听见唢呐声刺开沉寂,铜锣喧闹着,鼓声伴着大地、苍天的脉搏砸在心里。细听来,箫声悠扬在夜幕下,杂糅着笛声分辦不清。恍惚间,星星篝火围着一块空地。低沉雄浑的吟唱,似大地胸腔中的呼号,像苍天胸膛里的低吟,与心同颤。空地上七八个人,着色彩繁华的傩衣,不动声色地流露出神圣与庄严。青面獠牙的面具覆在脸上,尽显怪诞与神秘。
铜铃随手的起伏而响动;衣摆随脚步的挪动而聚散,散开似一幅奇异的山海圈图腾,聚拢似华夏卷轴中的斑斓的一点。傩舞者时而仰头与天对视,时而低头与地共谈,摇晃着面具后那张脸,头上的木珠、铜铃作响,极尽夸张的动作为他们披上鬼神的袍子,同天神、地鬼平等交谈!
当方相氏持鞭驱傩,青铜鼎挪上了祭坛,历中长轴中开始书写“傩戏”的第一笔,随着“傩戏”的书写,宋朝人在宇间看见了祈福、还愿,于是傩戏迎来了新发展。在历史中,临武傩戏作为其分支也诞生了。
乐器,傩衣等共同构成,融汇成了傩戏,而傩面具是其中最瑰丽,最重要的元素。
白杨木、柳木、樟木是傩面首选的材料。裁取出半圆柱形的木材,去掉树皮,在拱面勾勒出五官、纹饰。一颗匠心、一段柳木、几把锉刀,迎曦接露,披星戴月,不能有裂缝,不能有缺口,雕刻才算是完成了,浮云刻在眉眼间,流水泛在脸颊侧,梅花开在鼻梁旁。一刀一刻汇成鳞龙,或是高鸟,或是麒麟,万象万物都奔腾而来。将实木部分挖瓢除心,只留下面具部分。然后是打磨。朱江的、湛蓝的、靛青的、暗金的涂料涌来,糅杂着缀于面具之上。经过开关的面具就可以作为划分人神的子午线,作为人神谈话的虹桥。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
人有难,方有傩。甲骨文的“傩”字是“人持戈,驱疫鬼”。青铜时代,疫鬼肆虐如浮萍般的人,世间生灵涂炭。所以临武古地上的人披上了傩衣,戴上傩面具,手持矛戈,成为傩,成为神:成为鬼,驱除疫鬼,祈求来年的平安无恙。“鼓响锣鸣惊四野,乡人祈愿岁安然”。在辽阔的天地间,在强大的鬼神前,人通过傩戏,化而为神,以平静的姿态与天神对话;异化为鬼,同地鬼谈判。万象万物,都是鬼神主宰的。只有自己是筹码。然而,人也绝对不会在天地之间,鬼神之前奴颜婢膝,摇尾乞怜,以贼属之态苟活,以麟蛙蚁之状残存!如若要杀虐,那便抗争;如若要对话,那便奉陪。傩戏中迸发中人定胜天的魄力。于是,我听见了,来自远古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人的胸腔发出来的,最质朴的愿望——活着!平等地活着!
然而现在,傩戏的火光却黯淡下来了,临武傩戏早已不复先前,难道是因为现代医疗足以打败疫鬼了吗?不单单临武傩戏,其他地域流传的傩戏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尽管它们已经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尴尬处境原因之一是傩面具的制作。仅靠人力,历经三四个节气的替换方能完成一个面具。傩面具还讲求精细,稍有一刀的偏差,都可能需从头再来;稍有一点裂缝,都中断了人神的对话。另一尴尬处境是鲜有观众,后继无人。看傩戏的人不多,传承傩戏的人更是寥寥可数。
马丁·路德·金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先辈代代传承,你我皆是火炬,都将成为傩故事的一部分!傩戏传承你我手中,“人定胜天”的魄力定然重新迸发,华夏奇葩定然重新绽放。
恍恍惚惚地,我好像看见,临武这座古邑,家家户户走出人来,戴上傩面具、一次与神鬼的谈判,一场触碰历史文化的盛会,悄然拉开帷幕!
作品点评
本文聚焦国家级非遗临武傩戏,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核。作者深刻揭示了其核心——人化身为神鬼,与天地抗争、平等对话的“人定胜天”魄力。文章结构清晰,从艺术表象到精神实质层层深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敏锐地指出傩戏面临的传承困境,并发出强烈的保护与传承呼吁,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文化使命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