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凯
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陈博凯,男,2008年9月出生,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学生,从小喜欢文学,多次在校级、县级比赛中获奖。
创作背景:秦汉古道是临武县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还留下了无数传世典故。今天,作者很荣幸带大家游踏古道,回首历史。
代表作品
秦汉遗风传百越,临武古道越千年
参赛作者:陈博凯(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曾 平(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从古至今,湖南南部的郴州临武,宛如一颗隐于岁月中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人们去探索它的绮丽风光与深厚历史。
临武县地处郴州西南部,隶属郴州市,位于湖南最南端。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人文景观众多的千年古县。它宛如郴州市的小后花园,是自然景观与人文魅力兼具的宝藏之地,历史的车轮在此留下深深辙印。
每当途经此地,我的脑海便被诸多疑惑填满:那位策马扬鞭的壮汉是谁?为何此地名为溱水关汉道?怀揣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探寻之旅,去揭开那些险些被岁月尘封的传奇人物与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威武的将军铜像,在“秦汉古道”四个朱红大字的映衬下,更显得庄严肃穆,此人正是曾为保卫郡县、修治城郭的伏波将军——马援。高低错落的青石阶两旁是浓郁葱茏的松林草野,鸟鸣虫唱不绝于耳,每一步转身回首,皆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与古朴的亭台城楼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古韵景致。
眼前这片绿树青草覆盖的山地,看似寻常,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往昔的战火硝烟虽已消散,但岁月的笔触却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了沧桑的底色,漫步在这曲折无尽的驿道上,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在与历史对话。斑驳的青石板路,在阳光透过枝叶的光影交错中更显古朴幽静,周围鸟语花香,草树含情,仿佛在诉说着古道曾经的繁华与故事。昔日,这条古道亦是人才辈出的通途。据史料记载,自古道开辟,财源流通,人才涌现,岭南学子刘禹锡的门生刘景就曾沿着此道北上,赴京师赶考,最终进士及第,为这条古道增添了一抹荣耀的人文色彩。
微风轻拂,穿过高大雄伟的“溱水关”城楼,不经意间便来到了名宦祠前。祠前清泉潺潺,澄澈如镜,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步入十里松林,松涛阵阵,似在低吟远古的旋律。偶尔松果坠地,打破这份宁静,老松针叶与苍苔的气息交织,弥漫着一种古朴而深沉的韵味。
继续南行二里,从路右下,便到了凤头岩,又名奔头岩,后由知县王淮更改为秀岩。它位于临武县秦汉古道南十五里处,以“秀岩风月”闻名遐迩,是郴州山水间独特的喀斯特溶洞奇观,也是临武的风景名胜之地。沿着石阶前行,火红的驿站檐楼整齐排列,朱红的门柱在树荫下若隐若现,远处高山之上,六角飞檐古亭错落有致,宛如树梢间栖息的白鹇,为这方山水增添了几分灵动。
相传,韩愈被贬为阳山县令,张署被贬为临武县令,二邑交界,两人情谊深厚,常相约于临武境内的九泽水饮酒作诗。然而第二年,当他们途经秀岩并宿于九泽水时,一只猛虎突然出现,将韩愈的坐骑吞食,为这段历史故事增添了几分惊险与传奇色彩。
在寺庙的映衬下,庄庄琼楼错落有致。沿着大理石阶而下,便能邂逅那幽邃奇丽的溶洞。此溶洞嵌于千仞绝壁之下,崖壁上藤枝缠绕,覆盖着原始青苔,仿佛大地张开的狰狞獠牙。洞口前是地下河汇聚而成的地下湖,湖水呈青蓝色,诡谲奇异。穿过石桥进入洞内,钟乳石倒悬形巨兽利齿,与洞内的佛像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幽冥而壮观的氛围,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奇幻秘境之中,感受着那份古老而神秘的震撼。洞内石壁上,书法家米芾所题“秀岩”二字,更添几分清凉幽静与诗意。溶洞之景也曾令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惊叹不已,他曾感叹:“宏敞壮丽,令膽者心目俱眩”。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盐铁古道文化村高安水二级驿站,往昔这里,攘往熙来,热闹非凡,是古代劳工、商人汇聚之地,见证了无数商贸往来与市井繁华。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斜。我们也来到了秦汉古道在湖南省境内的最后一站——秦关汉营文化园。它坐落于湖南临武与广东连州交界处的九泽水最高峰茅庐岭巅。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伯德曾在此扎营,与楼船将军一同平定此地,也是当时训练军队排兵布阵之所,那醒目的“尚武”二字,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临武重修秦汉古道,是对历史典籍的深情回望与传承。秦汉古道的旅程至此暂告一段落。然而,这片土地的魅力远不止于沿途的美景,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旅人的心中,化作一种无需言说的亲切、热爱与骄傲,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品点评
文章围绕郴州市临武县秦汉古道展开,介绍了沿途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主题明确,有一定文学底蕴。语言表达流畅,结构逻辑清晰。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