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妍曦
郴州市临武县水东镇初级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廖妍曦,女,13岁,就读于郴州市临武县水东镇初级中学八年级。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跟父母的郊游,当我了解了通天山和通天玉的历史以及特性之后,给当时期中考试发挥失常的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放松和治愈,于是我决定以玉作为核心象征,将冰冷的石头、厚重的历史与温暖的乡情、个人的成长瞬间打通,把这种精神力量通过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
代表作品
通天玉魄
参赛作者:廖妍曦(郴州市临武县水东镇初级中学)
指导老师:唐胜男(郴州市临武县水东镇初级中学)
再上通天山,踏着蜿蜒石径,恍如步入一条通向幽邃时光的隧道。漫山遍野的杜鹃如火如荼,灼灼燃烧,热烈地铺展至天际,染红了整片山坡。花枝在微风中轻摇,仿佛无数双温柔的手在招引、在抚慰,将整座山峦化作一片盛大而静谧的火焰。此花此山,已默默相守了千百年。
循着花海深处隐约的叮当声,我探入三十六湾矿脉腹地。老矿工李爷爷正佝偻着腰,在洞口处摩挲一块刚从岩层中剥离的璞玉。石质粗糙,表面裹满泥土,灰蒙蒙毫不起眼。李爷爷却用沾满矿尘的手指,蘸取随身携带的清水,轻轻擦拭玉石一角。刹那间,一道温润剔透的光芒如蛰伏的精灵,自石心深处苏醒,悄然穿透尘灰——那竟是通体莹洁的玉魄!初露的微光在幽暗的矿洞边缘微微流转,似一泓清泉被唤醒,映亮了李爷爷布满风霜沟壑的脸庞。
“瞧,玉最懂得守藏,”李爷爷的声音低沉如矿脉的回响,“它耐得住山腹的寂寞,经得起开凿的阵痛,才终有这洗尽尘埃的通透。”他布满厚茧的手掌递过那方初显光华的玉石,冰凉的触感瞬间浸透我的指尖。然而片刻之后,那石头竟不可思议地暖了起来,仿佛它裹藏的不仅是沉睡的山魂,更有大地深处积蓄已久的体温,正沿着血脉,悄然传递至我的掌心。
山风拂过,携来杜鹃花瓣的微香,飘落在玉上,也拂过李爷爷霜染的鬓角。我凝望着他专注而深邃的眼眸,那里面映照着玉石初生的微芒。这一刻豁然贯通:原来这玉魄的生成,岂非正是山与人共同的修行?玉在万古岩层深处默然承受挤压与等待,终在匠人耐心开凿下显露本真;而山中人呢,亦在岁月磨洗里,将山石的沉毅与玉质的温润悄然沉淀进自己的骨血——以粗粝磨砺出光华,以沉默涵养着坚韧,正如深藏于山的玉,也如山中坚韧的采玉人。
下山时,我回望通天山,层峦叠嶂默默矗立于云霞之中。山腹里那些深藏的玉魄,正无声经历着时光的雕琢与磨砺。而少年的我,又何尝不是怀揣这样一方璞玉?这方水土将山石般沉甸甸的坚毅与玉石般温润的守候,深深种入我心田。从此明白,生命需历经万般磨砺,方能显露本真光华,哪怕身处山高水深的僻远之境,亦能孕育出澄澈通明的魂魄——这是通天山无言教给我的箴言,是土地深处最厚重的回响。
人如玉生,玉如人成。唯有山野的寂寞能成就玉魄的澄澈,亦唯有岁月的磨砺,方能雕琢出生命真正的通透与坚韧。
作品点评
这篇以“通天玉”为核心意象,巧妙地将家乡独特的地质资源(玉)与人的精神品格、个人成长紧密联系。从漫山杜鹃的热烈,到矿洞中璞玉的初现,再到老矿工的话语,最后升华至“人如玉生,玉如人成”的生命哲思,构思精巧,层层递进。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更是一篇充满生命哲思的成长感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将家乡风物升华为精神图腾,展现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潜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